悉达多太子在他生命的前三十年,一直住在父亲宽广宫殿的围墙内,过着美好祥和的生活。英俊的王子广受爱戴,娶了一位美丽的公主,生了一个儿子,大家都很快乐。但是在那段期间内,王子从未踏出宫门外一步。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悉达多要求他忠实的车夫恰纳(Channa)驾车带他穿过父王的大城市。有生以来第一次,王子看到一具尸体,这是一个可怕的冲击。
“那个人的遭遇会发生在我身上吗?”他问恰纳,“我也会死吗?”
“是的,殿下。”恰纳回答,“人人都会死,即使王子亦然。”
“恰纳,掉车回头,”王子下令,“带我回家。”
回到王宫后,悉达多太子思维自己刚才的所见所闻。如果不仅是他的家人,而且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畏惧死亡的恐怖阴影下,那么身为国王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下王子决定,为了每个人的福祉,他将奉献自己的生命,探索如何可以让所有人都超越生死。
这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蕴含了大量的教法。单是悉达多太子问的这句“我会死吗?”不仅是动人的天真无邪,而且勇气十足。“我会死吗?释迦族的未来国王、命中注定将成为转轮圣王者、强而有力的悉达多难道竟然必须死亡?”从王室成员到诸如你我等普通人,我们当中有多少人会想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
问题是勇敢的,不过王子“带我回家!”的这个反应表面上听起来有些幼稚。成年人不是应该更成熟地处理令人不安的消息吗?然而,有多少大人会费心质问:“我会死吗?”又有多少人会为了审视并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中断一趟有趣的出游呢?
我们人类认为自己是如此的聪明,看看我们已经建立起的各种系统和网络: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地址可以接收信件和包裹,有银行账户可以安全地存钱;有人发明手表,让其他人可以知道时间;还有人发明iPhone,让我们可以与自己社交网络中的朋友、熟人、商业伙伴、家人等保持联系。人类也发展出确保社会顺利运行的制度:警察维持公共秩序,交通信号灯控制道路交通,政府管理社会福利与国防系统。
然而,即使我们人类已经投入世世代代的精力来组织、设计、构建我们世界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多少人曾经抱持足够的好奇心和勇气询问:“我会死吗?”在此生中,我们大家难道不全都应该至少尝试思维一次自己死亡的必然性吗?特别是“我们人人都会死”这本身就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信息。我们自身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做些努力来理解这个事实难道不合理吗?
一旦我们死了,我们的地址、家、企业和度假别墅会是什么情况?我们的手表、iPhone和那所有的红绿灯会变得如何?我们的保险和养老金计划呢?还有你今天早上买的那卷牙线?
佛教徒相信,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众生当中,人类最可能询问:“我会死吗?”难道你能想象一只鹦鹉在思考“我是应该现在就吃掉我的坚果和种子,以防我今晚死掉,还是可以冒险留到明天再吃”?动物不会那么思考,而且它们肯定不会思维因缘。
事实上,根据佛法,就连天人和天道众生都没有想过要问:“我会死吗?”天人远远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纤尘不染的洁净、精致优美的瓷碟和银匙、精心冲泡的茶和让人陶醉的音乐。据说,天人热爱凝视巨大云朵的聚合,在最大和最蓬松的云朵中幻化出游泳池或喷泉,然后花上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好几天注视并沉思其美丽。这类活动主宰着天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比询问 “我会死吗?”有趣多了。我怀疑“我会死吗?”这个想法根本 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
另一方面,人类具有寻思的能力,然而自身不免一死的冷酷事实却鲜少出现在我们的思绪中。有什么时候我们会想到死亡呢?在我们经历可怕的痛苦时?不会。在欣喜若狂的时候?也不会。我们聪明且有觉知能力,因此享有能够形成这个问题的条件,但我们却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注于巩固自己将会永生不死的自欺自瞒之中。我们让自心保持在忙忙碌碌和自娱自乐之中,并且为未来制定详尽的计划,借此麻木自己,以便逃避这个难以避免 的现实之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为什么身为人类很美妙的原因。然而,这么做的隐患是创造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我们忘记自己的死亡以及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和所爱的人之死亡,皆是不可避免的。
应该这么思量:我们每个人在活到二十五岁的时候,将会失去至少一位亲朋好友。前一天你还在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吃饭,隔天他们就去世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们。这种经历迫使我们正视死亡这个事实——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苦涩骇人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