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习兴趣低下、上进心不强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杭州王老师想出了一个妙招——为学生颁发“手绘奖状”。这些奖状都是手绘的“个性”奖状。每张奖状的右下角,都有王老师的亲笔签名。王老师称,这其实是一种‘以情促智’的教学方法,这些学生平常对数学课有畏难情绪,正好可以换个角度和他们沟通,促进师生感情。
教育是一种交往,是心与心的交流,教育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而产生的。很难想像,一个人与自己厌恶的人能有很好的交流与交往。同样,师生关系恶劣,教育也就难以发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理性相对缺乏,容易“喜怒形于色”,在他们眼里,情感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欣赏某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非常普遍。相反,也有因为师生关系不好而使成绩一落千丈的事情发生。教学过程中,用真诚和热爱赢得学生的尊重,通过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奋发向上的热情,这是一个好老师应有的作为。
报道中的王老师用“以情促智”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以情感为依托,认知为主线,采用激励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发了笔者深深的共鸣。
那年,笔者在课堂上看到的常常是学生学习不主动、麻木与心不在焉的神情。在失望、苦恼中,急于求成的我下决心通过批评斥责等严厉的方法扭转这种局面。结果,课堂的气氛感觉更加压抑了,学生还多了诚惶诚恐的神情。一些学生由于紧张害怕甚至选择了逃离。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过于严厉的教育,一定会对孩子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完满造成伤害的。而没有“学生”或者忽视学生内心真实感受的教育,注定是贫瘠的。对学生造成身心的不良影响与伤害的教育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无论它是多么的冠冕堂皇。通过反思,我不再刻意“扭转”课堂现状,不再过于苛刻地把“矛头”对准学生,而是冷静思考,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我真诚地走近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平等对话,还给他们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心声。
通过了解,知道他们因为学习内容的增多与学习难度的加大,以及课堂上小实验小活动的减少,就越来越感到学习的压力,慢慢地跟不上教学的进度,逐渐由喜爱到逃避,再到厌烦、放弃……原来,为了进度与提高“效率”,我少有创设情境,一些令学生很有兴致参与的、互动性强的小活动也取消了,过多地强调灌输和机械的接受。于是,学生掌握得不好,就逐渐变得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底气,最终选择了逃离。这时,课堂上的我却没有尊重他们的差异,不加区别地都作“一刀切”的强硬要求,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面对一场灾难了!
原来,造成课堂的现状,就是由于我的专横武断造成“师生分离”,师生缺乏平等、信任与沟通造成的。经过深刻的反思,我及时对自己的教学作了调整: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巩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家庭式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快乐。注重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段时间后,恶劣的情形才渐渐有了好转。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良好教学、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在一位美国教育家关于“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问卷调查中,答案为“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仁慈和宽容”“耐心、良好的品性”“关注、公正”等情感因素的占绝大多数,这正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呼声。是的,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情感,往往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