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基督徒不願意回到教會呢?同意馮煒文在時代論壇《返禮拜堂!?》一文所說:「甚麼叫做『不想作基督徒』?一旦學識游泳的人不可能停止懂得游水。一個學懂了踏單車的人不可能失去這技能。」其實,基督徒不去教會,問題往往不是靈命低落,而是相反,可能是教會場景不能實踐基督徒。
信徒不去教會,原因其實很簡單,也很具直觀性:「教會很沒趣。」當然,所謂「沒趣」,不是指其娛樂性,而是教會失去了實踐基督徒身份的功能。信徒回到教會,實踐不到愛的結連,看不見信仰的真實,經歷不到信仰的體驗,爲何要返?他們反而在外面活出基督徒的樣式。因此,問題的歸結非常諷刺:「基督徒返到教會,反而覺得自己不是在做一個基督徒。」
同時間,教會其實不是甚麼也沒有做。相反,教會卻做了很多。很多聚會、很多活動、很多事工。事工是一個冷漠的字 — 婦女事工、青少年事工、兒童事工,信徒的生命被壓縮爲會議下的策劃、組織和計劃。其實,大家花大半天開會,爲何不花時間彼此認識呢?僵化的團契聚會取代了信徒間彼此的真實團契;週年復始沒大意義的教會年題、新春團拜、教會大旅行、聖誕報佳音,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爲做而做,爲存在而存在;然後,以上一切各類型活動,成爲了參與事奉的藉口。鼓勵事奉,成了讓信徒參與教會的手段。教會實行「股份制」,呼召你一起來事奉,大家坐在同一條船。這是確保信徒參與教會的方法。
活動多,事奉多,聚會多,得着少。這是許多教會的現象。
其實,「返教會」這三個字,已經道出了整個話題的核心。我們不會說「去教會」,我們說「返教會」。因爲,我們只會「去」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卻只能「返」一個本來就是自己的地方(例如:返屋企)。教會,作爲一個聖靈羣體,她只能藉着彼此結連、彼此付出、彼此相愛的關係中被建立。因此,教會應該忘記已有固定的事工板斧,擺脫傳統的活動模式,不斷在自我更新的態度下,每天重新思想一個重要問題:「教會如何實踐出弟兄姊妹之間的真實結連呢?」因爲,彼此相愛才是推動教會的最大動力。
當然,講壇的失落也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