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教师的挑战》和《静悄悄的革命》。读过之后心中感慨颇多。今天就《教师的挑战》一书,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心得。
我非常向往先生倡导的静悄悄的革命,也很乐于接受它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书中所描绘的智慧课堂在我的思想中渐渐形成,它应该是这样的:
教师在课堂上退一步,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教室里充满家园般的自由和实验室的探究氛围;
学生体会到了交往互助合作的快乐,老师学会了欣赏差异的美。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在挑战自己,只因为我们想成为被学生敬仰,被同行欣赏,被社会认可的好老师。那么什么是好老师呢?
在我的认知里好老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可以引导学生入门,并一头扎进学问,奋斗不知疲倦的;
而另外一种就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内心的疑惑的。
读了《教师的挑战》一书中那些真实的案例,看到老师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让我觉得好老师还应该具备另外一个素质:
不要把自己看得不可或缺,其实学生的学习不必事事依赖老师。而且你要让学生也相信这一点,只要团结协作,他们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只有建立了这样的自信,他们才能释放天性,主动参与学习。
如果想要呈现这么美好的课堂,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必须用到一个法宝——小组合作学习。
有的老师可能会感到诧异: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不是一直在搞吗?可是为什么我们没觉得它拥有强大的能量呢?其实,这也是我的困惑。
佐藤学曾说,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领着学生回到问题的起点。这对于教师来说,也同样适用。那么让我们重温一下我们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心是什么?
为了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追求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对,你没有听错,是以“学”为中心,而不是“教”。每个老师,要同时面对40几个甚至更多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所以合作学习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互学互帮互助,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都解开,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大家。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可以发光。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它说到底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它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异质”就是不同的资质。
2.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活动”为主体,
3.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
4.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尝试着让自己的小组合作变得更有效率,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困惑没有解开,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当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从教师的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分组不科学。教师分组时往往只考虑到身高、性别、友谊、成绩,纪律等,这种简单的分组还不足以支撑有效率的合作学习。
2.活动设计与学习形式不匹配,丧失了合作探究的价值。
3.合作活动没有路径指导和结构性引导。简言之,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合作,自己能做些什么,在合作中完成什么任务。
4.反馈缺少机制。合作之后的交流评价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没有要点,水平得不到提升。
从学生层面来说:
1.不喜欢合作。优等生喜欢独立,后进生过于自卑。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成了一句空话。
2.不善于合作。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具体任务,没有合作秩序。要么抢着说,要么没人说。
在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的合作很常见。当然,也有很多老师做了功课,比如给学生做简单的分工,让小组长安排讨论发言的顺序等等,这种尝试是可贵的,只是还不够具体,不够深入。根据现状,结合书中的例子,我们来共同探讨下改进策略。
首先说一下如何合理分组:
1.分组时,除了上面说到的依据,还要考虑个性特点和家庭背景情况。性格互补,能力各有所长,彼此互相欣赏的小组才是稳定的,有战斗力的。比如,一个说话声音特别小的女孩子应该分到什么样的小组?当然是非常有耐心小组,能够慢慢让她说出来,不带一丝的嫌弃。如果把她放在一个急脾气的小组,可能会弄的怨声载道。
组内要异质,但是组间一定要同质,或者接近,有助于公平竞争。所以从分组的那一刻起,小组合作学习就已经开始了,一个个优秀的小组,就是老师精心打造的劲旅。
2.要让每个小组都有战斗力,还要有更具体的措施——角色的分配。品味《教师的挑战》中的小组合作,不难看出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我想只有合理的分工,才能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吧!
组长,副组长是善于组织者,记录员可以不善言谈,总结员思维敏捷,检查员耐心细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角色,甚至不同的小组,可以角色不同。活动初期一定要重点培训组长,强化其分工,提问,激励,检查,提醒等能力。老师分配任务之后,组长可以根据任务,做出合理分工。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组长就是小组的车头。
3.解决了分工问题,还需要小组的文化建设。相当于团建,统一思想,增强战斗力。比如,要有自己的有特色的组名,不能为了好记,简单的分为一二三组;要有自己的口号,能够激励每一个成员;要有简单的公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只有如此,才能全力以赴。
小组要以活动为主体,那么活动的设计要有合作探究的价值。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结了一下,小组活动应该具备这几个要素:
1.确定目标结构,也就是小组合作是为了什么,要达成什么目标?
2.明确内容结构,也就是要教什么,学什么?
3.时间和过程结构,需要设计哪些活动?以什么样的顺序?活动的设计也是要层层递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
4.理清方法结构,怎么学,和谁一起学?是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同伴互助还是个别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都是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也包括独立的思考和构建。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调控和指导,因为孩子开始并不具备合作的能力,即使我们交代清楚的任务,在真正具体实施的时候仍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走上前去,倾听一下这个组为什么争吵不休,为什么停滞不前?是不是在真正的合作?遇到了什么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下一步工作。或者教会组长面对不同的任务,短时间内合理分工,出现突发事件,又如何处理。否则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去年学校也搞了的小组合作的实验,我也曾经参与其中,收获了很多。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不仅仅是学问上的,方方面面都有。比如在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解决课文表演的任务。第一步小组长要知道每个人是否已经整体感知课文,是否读熟了,所以要先检查,不熟练的地方巩固学习。然后要分角色,揣摩自己的角色,揣摩台词。如果有的学生无法完成分配的任务,其他人可能会急躁,埋怨他,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走上前去,首先要鼓励一下这个孩子,然后询问大家,如果你也遇到了不会的问题,那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呢?另外告诉他们,老师会给充足的时间,不要着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心态平和的继续合作。
如果缺乏这样的指导,我想这个小组的合作可能会非常的不愉快。教会组员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从而达成默契,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在组建小组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具体分工。
1.小组不同,分工不同。2人组适合你说我听,你检查我提醒。4—6人组一定要自主学习,然后交流,中下等生先发言,中优等生做总结。互相倾听,互相尊重。
2.任务不同,交流的方式不同。共同完成的任务,要轮流主讲。分解完成的任务,要先分工再汇总,大家相互补充。
经过长期的训练,当学生们逐步的掌握了小组合作的步骤,方法,那么我们的小组合作才会产生高能高效的课堂。
科学的反馈机制关系到小组合作的质量和今后的发展,如果没有恰当的反馈评价机制,小组合作的水平仍然停留在他们合作之初的水平上,那么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上,要注意几点:
1.根据学科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小组展示的方式也不同,说读写画演唱等,老师要适时评价,以赞赏为主,同时指出不足,小组之间也可以互评。
2.反馈不仅仅以是否找到正确答案为依据,因为这将误导学生只将注意力集中到寻找正确答案上,而不是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思想上无法达到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放松状态。
3.小组合作不仅仅要汇报优质资源,也要交流有差异,具有典型性的资源,不仅展示结果,也可以展示过程。
4.小组汇报是代表整体的,但是也不能放弃个性的展示,所以,不同的意见也要汇报出来。
反馈和评价的时候我们对学生不要过于苛刻,我记得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堂课,六年级小林老师的数学课——比例问题。一份橙汁饮料共840克,水占五份,橙汁占两份。橙汁和水各是多少克?当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们,学生通过合作,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答出这道题,可是有一个叫建治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他们说的我完全不懂。”当听到这样的回答,小林老师没有忽略,没有制止,而是说:既然你不懂,那么谁能来再给他讲解一遍呢?一个学生讲解完,建治表示还是没有理解。就这样啊,三四个学生轮流又讲解了一遍,后来这名学生终于懂了。小林老师幽默地说,原本这个问题想用三分钟解决,没想到用了二十分钟,不过值得。小林老师的微笑让大家感觉很温暖,尤其是建治同学。
更让大家感到温暖的是:这堂公开课没有因为这个“瑕疵”而沦为下等课,反而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赞誉。因为学生可以“直言不懂”,老师也能允许“不懂”的存在。老师没有将这个貌似在“捣蛋”孩子抛弃,而是真的停下来带着所有的学生一起来帮他解决问题。虽然这位老师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流程,没有那么完美的表现,可是在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的眼里,这就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因为它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看完这个案例,我也很感动。我想,小林老师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学校评价老师的机制密切相关。不一味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真正的潜下心来,将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老师对孩子是如此,那么学校评价老师也应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放开手脚,真正的和孩子们交流,真心地参与这次挑战。反之,只去追寻那个完美的结果,可能欲速而不达。
相信所有的老师看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都非常希望参与这次挑战,就像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他们本身就蕴含着根茎叶,在精心培育的同时,也要倾注耐心,等待它们开花结果。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结束我的分享:
革命悄悄开始,感谢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