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此生几乎碌碌无为,唯独一件大事使其标榜史册,那就是“刺秦王”。当然说他碌碌无为是不准确的,因为那些看似“无为”的时光,荆轲一直在做着准备,心理身体的双重准备。
将“刺秦王”在漫漫战国历史中抽离出来讲,有些不伦不类,那么我们将故事延展一些。
这是一张已长平之战在这里不赘述,爆发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著名战役,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因为廉颇的不受重用,因为白起的英勇善战,40万赵军被无情的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然后,屋漏偏逢连夜雨,赵国刚遭受来自西方秦国的蹂躏不久,来自东方的“小国”燕国也试图分得一杯羹。燕王喜派出军队攻打赵国,老将廉颇和另一位战国名将李牧分别攻退燕国军队,甚至包围了燕国首都。至此,燕国赵国的联盟破裂。
当年燕王喜为了讨好赵国,将自己的亲儿子太子丹送到赵国做人质,期间,认识了同样在赵国做人质的嬴政。期满后,燕王喜又送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受到秦王嬴政的冷遇。在秦国争霸天下,赵燕两家决裂之后,太子丹逃回燕国,图谋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刺秦。太子丹即恨赵国,也恨秦国。赵国已经被灭,现在自然矛头指向秦国,尤其是冷遇自己多年的“发小”嬴政。
然而颇有野心的太子丹,即不秣兵历马,也不联合各诸侯共讨秦国,而是倾尽国力,找寻一位刺客。这位刺客就是荆轲。
荆轲,齐国后裔,喜好读书击剑,成年后屡次谋职于当时的权贵,都未曾留用,甚至颇有骂名,可见学艺不精,但性格豪爽,胆识过人,好结交豪杰。
当时的荆轲正在燕国游历,太子丹闻得其名,愿以重金托付大事,荆轲应允,但需要两件“宝物”作为接近秦王的筹码。第一,土地肥沃的督亢地区,第二,流亡在燕国的秦将樊於期的首级。
土地易得,而樊将军的首级,太子丹坚决不同意。荆轲便私下找到樊将军,将军深明大义,自刎以明其志。于是荆轲上路了。
荆轲带着秦舞阳以及诸多勇士来到易水边,高渐离奏乐送行,荆轲念出了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来到气势巍峨的秦国都城,面见意气风发的嬴政,庄严肃穆,杀气腾腾的环境考验着刺客内心的勇气与信念。第一个支撑不住的是秦舞阳,这个号称20岁就杀过人的壮士,在秦朝大殿面前,双腿颤抖,几乎不能前行。参与计划的众人,尤其是荆轲,不知道内心经历着怎样的狂风避雨,而外表依然镇静如常,仅凭这一点,荆轲就值得敬重!
秦舞阳的小插曲并没有引起秦国人的警惕,因为当时的秦国人太自傲了,看多了外国使者在秦国的气势下的失态,所以理所应当地认为,这不过是燕国小国寡民的又一次失仪。于是,要求荆轲独自登殿朝见秦王,荆轲应允,悲剧开幕。
之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图穷匕见,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及时躲避,转身就跑,荆轲在后面一通猛追,秦王试图拔出配剑,但是剑身太长,拔不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两个中年大叔,绕着精致的大殿柱廊,玩着你追我赶的游戏。直到秦王大喊,救驾救驾!这场游戏才宣告结束。
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问题,第一,安检工作,匕首是怎么混进来的。第二,秦王的佩剑,实用性太差,士族以上都可以佩剑,剑更像是一种读书人的象征性的物件,而不是一件武器。想想韩信的剑。第三,荆轲的作为刺客的武艺,实在大跌眼镜,换作聂政,一刀结束。第四,秦国警卫队伍的反应迟钝。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秦国的规定,不令不上殿。那么秦王没喊救驾,谁也不敢上殿,于是就有了大家眼睁睁地看着秦王一人与刺客搏斗的一幕。第五,最关键的,还是刺客的选择,包括副手的秦舞阳的素质。
刺杀事件后,恼羞成怒的嬴政大面积派兵进攻燕国,逼迫燕王喜交出太子丹,燕王喜犹豫。秦王愤怒,派大将王翦攻打燕国首都,燕王听信谗言,以为只要交出太子丹,就可以拯救燕国,于是设计杀害太子丹,并将首级交给秦国。
秦国大一统的车轮永远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事件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