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清醒时的每一刻,都会产生很多的想法。在这些想法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曲解。我们的表达很可能会夹杂着个人的判断和情感,而这些判断和情感,就会影响到他人接收到的讯号。
举个例子来说,妈妈在参加过儿子的期中家长会之后,回家劈头盖脸地把儿子骂了一通:“你脑袋是浆糊做的吗?还是你根本就没有用心学习?学习成绩这么差,我都没脸说你是我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儿子的想法会是怎么样的呢?“妈妈因为我的没好好学习,非常生气,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不再让她这么生气了。”儿子真的会这样想吗?在母亲使用的言语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儿子可能想的就是:“你来学还不如我呢。”“谁说我没用心学习,考成这样我有什么办法,我就是学不会嘛!”在产生这样的想法之后,两个人就很容易产生冲突。
这里的例子使用的语言可能过于激烈,但是却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在语言中夹杂了太多自己的判断,可能会使对方的关注点集中在这些判断上。之后的讨论,可能就会基于这些判断,而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事实,因此就会激化矛盾冲突。今天的文章讲解的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原则:观察而非判断。你将会学习到,如何客观、准确地描述事实。如何通过描述细节来平息冲突。
在这一节课上,我们做了个有趣的游戏。地毯上铺满了各种动物的明信片,我们被要求选择一张明信片,并且任意选择一个队友,自己手中的明信片是不可以展示给对方的,两个人先后对明信片进行描述,最后再进行对照。我的明信片是一匹狼,准确的说,只是狼的头部,画面聚焦在它的一只蓝色眼睛上,那眼睛看上去非常纯净。它的脸上是白色的毛,而头上则是黑色的毛。应该是一匹已经成年的狼。我的队友向我描述说,她拿到了一只老虎,她很喜欢它的眼睛,因为有一种俯瞰众生的感觉,很远大,“我就是国王”。时间还剩下很多,我问队友“它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它的毛色呢?”“它是一只幼虎还是一只成年的虎呢?”“老虎是站在山上吗?画面上是它的身体还是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在我的提问之前,我的队友首先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因此我虽然能想象老虎那双历经风霜的眼,但是我对这只老虎其实还是没有画面感的。事实上,在不知道这个游戏目的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描述都会多多少少夹杂着自己的判断。比如说,我认为我拿到的狼眼睛很纯净,我的队友认为她的老虎有帝王之气。这些就属于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而不是观察。观察是什么呢?就是关于这些动物的毛色,画面的内容,这样的描述。
在正确区分观察和判断之后,我们来看看,如果在语言中不夹杂判断,对我们的沟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回到开始的例子,如果母亲的语言中,不夹杂判断和个人感情,应该怎么说呢?“儿子,我看你们班一共40个人,你这次排名是第25名,也就是说没有进入前面一半的。”这样的描述才是事实。母亲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呢?这是在之后几课中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看看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原则:观察而非判断。
一哥们儿骑着自行车正要通过红绿灯,结果一辆汽车突然右转把他的车道给切了。他对这个事件的描述是:“我的灯绿了,但是一辆车右转切了我的道。”听上去很接近事实了,对吧?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汽车司机听见了会怎么想呢?“我右转好像也没做错吧。”这样冲突就产生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描述呢?这哥们儿如果想要客观描述事实,其实应该说:“我的灯绿了,我认为自行车道绿灯时,我应该可以过马路的,但是因为一辆车右转,我没能过去。”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替换表达。我们有的时候会想要复述对方说过的话,比起“你说过…”,这么说可能更好:“我记得听你说过像…这样的话”。因为人的记忆是有可能出现偏差,偏离事实的。在自己的表达中带上这一点,可能会避免冲突哦。
这就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第一个观点:观察而非判断的全部内容啦,在下一课里,我们将学习第二个观点,感受而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