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顶风会的一个小姑娘有些苦恼。因为前不久又和家人介绍的男朋友聊不到一起而分手了,让她感到郁闷的不是因为分手,而 是家人纷纷都打电话来关心让她倍感压力。说这小伙子各方面还不错啊,家里人也知根知底。而且还用《小猴子掰玉米》的童话故事来 教育她,千万不能像小猴子一样,到头来一场空,什么都没得到。
为了照顾有的朋友没有听过这个故事,下在简单介绍一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 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 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 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按照家人的童话故事教育逻辑,上面提到的顶风会的小姑娘就应该做如下选择吗?
1. 不管黑猫白猫,首先你要给我抓住一个,大家都抓了,就剩你没抓住。
2. 我不管你的过程怎么精彩,反正你最终是空手的就不对。
也许我们对这个《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的寓意理解错了,它并不是要告诉我们最终不能空手,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入手一个再说 。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目标,有了目标之后才不会一次顾此失彼而最终没有收获。
当你有一个明确目标之后,有时不仅能得到你想要的,而且还能双倍回报。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40年前,一个4岁的小女孩卡萝琳,和一群同龄小朋友,被带到斯坦福大学的一间心理实验室。
实验人员让小朋友们坐下,端上来一盘美味的棉花糖。顿时,小朋友们个个口水四溢,急切的想吃。
但是实验人员说:小盆友们,我知道你们特想吃到棉花糖。但今天的棉花糖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现在就吃,但只能吃到一砣棉花糖。另 一种吃法是等一等,等到我们规定的时间,就可以吃到两砣棉花糖啦。
你们想要哪一种?
多数小朋友,和卡萝琳一样选择了等一等,要吃两砣棉花糖——但等待的过程太痛苦,让小朋友们抓耳挠腮,坐立不宁。最终这些小 朋友放弃了,选择立即吃到棉花糖,哪怕只有一砣也好。只有卡萝琳不为所动,她抵御住了诱惑,最终吃到两砣棉花糖。
实事上40年后,卡萝琳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又获得普林斯顿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返回头来追踪当年参加实验的小伙伴。
结果发现,当年最缺乏耐心的小朋友,此后在学业与事业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他们是学校的渣生,事业失败者,甚至连婚姻都充满 了冲突与危机。
人生是一个长的过程,相对动物来说,我们的生命长度完全是上天的恩赐。可是人类大脑,是天然短线的。天然喜欢做出一些短视的行 为,因为这样简单。做为一个成熟理智的成年人,必须要把自己的心智,调整为长线模式,以适应不确定的世界。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之所以行动能力不足,那是因为我们短线式、快回报、确定性的幼年心智,与成人世界的长线式、慢回报、不确定 性的法则不合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