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虽然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我们有时候只能“吼”。
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演变成为“无理取闹、惹是生非”。
我们之所以吼叫,是因为无计可施,或者这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孩子们不停的挑战规则边界,我们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当我们觉得无计可施时除了吼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可以分散注意:“快去逃命”
当我们的情绪快被引爆时,可以告诉孩子,我快要爆炸,了快去逃命吧!
理清思绪,思考发怒的原因。有时候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就能让你变得气急败坏,怒不可遏。到底是什么点燃了你心中的怒火?到底是孩子的原因,还是我们本来就心情不好。孩子犯的错误已经达到不可原谅的地步了吗?大吼大叫倒底是想达到什么目的?让孩子害怕,还是希望和他沟通?
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说明你已经控制住了情绪。
忍无可忍,请这样表达不满,一旦觉得已经控制了情绪,你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但请注意,要真诚,也不要降低自己的原则。
用一个词语表达!只用很简单的一个词把自己的怒气吼出来:
“小宝,杯子”
“小宝,天气”
“小宝,花朵”
简单吼出一个词可以释放情绪,又吸引了孩子的注意。最重要的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提醒自己该怎么做,而不至于白费口舌。
说出你不喜欢的,加上你想要怎么样或期待怎么样!和孩子说哪些行为让你感到不满:“我不喜欢......”;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和对方分享你的期望:“我希望能这样,因为......”
“我不喜欢你将积木弄的满地都是,我觉得这样,家里会很乱,我希望你不玩了之后,将它收起来。”
你还可以用激烈的言辞来表达不满!我们还可以利用愤怒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自己也可以获得一些情绪上的释放。
比如孩子惹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我讨厌……烦恼……生气……恼火……恼怒……暴怒……盛怒……”
你也可以说“我敢怒敢言……怒发冲冠……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目眦尽裂……”你还不听话,我就要“河东狮子吼”了。
“婴幼儿从来不会准许我们照顾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边界必须由我们设定,而孩子会拒绝妥协、叛逆,提出更多诉求,并且持续试探我们的极限,直到他们牢牢确信我们的边界的所在。”
我们会持续不断地告诉孩子,不要去碰插座。当孩子一次次地试探着想要去触碰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反复地告诫他。
然而,当你正在吃饭的时候,孩子却想让你给他读绘本的时候,你很容易妥协,先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之后再吃饭。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被孩子攻城略地,不断地沦陷。
是的,幼童期的孩子需要不断地挑战边界,以这种健康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然而,父母得保有健康的利已主义。这样才不至于孩子总是想挑战你的边界,让你生气,大吼大叫。
该说“NO”的时候要坚决!不要因为你说了不可以之后,孩子情绪低落,你便开始自责,之后再讨好孩子。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面对同一问题,不断反复,直到你精疲力尽,最终大吼大叫,这对孩子和你都不健康。
承认孩子的情绪!承认孩子不赞同的感情。你越能认同孩子的感受,并同时冷静地坚守自己的边界,孩子就越容易放弃抵触,越容易克服问题。
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然后自信地声明,是时候该刷牙了。
给孩子一个简单的选择,或者让他自主做决定的机会:“要是你现在从澡盆里出来,妈妈就有时间给你讲故事了。”
偶尔假设自己孩子是别人家的!当别家的孩子犯错后,总会和颜悦色,忙着说“没事没事,小孩子吗,哪有不犯错的”。到了自己孩子这里,立马变回严母。一言不和,就想发脾气。
当我们真的受不了,想要冲着孩子吼的时候,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提供了一种方法,当你真的想要吼叫时,“假装的吼叫”会有帮助。这之间微妙的差别在于,真正的吼叫会吓到孩子,会使我们更不舒服,假的吼叫则会让孩子高兴起来,会将他们拉回我们身边一起合作。假装的吼叫相当于是一种游戏。如何假装,得自己摸索。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现象,叫“超限效应”: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常说这个孩子“皮”了?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只能靠吼,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无计可施,只能靠吼了。
久而久之,我们不但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还会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并威胁到亲子关系。
吼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愤怒,智慧的教育幼儿才是我们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