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让听者信服,如果故事没有说好,就容易变成事故。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我们需要向不同角色的人讲述一个需求,可能是老板,可能是研发,可能是运营,也可能是你的投资人, 在沟通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为什么对方就是不明白“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这头你急得直跺脚,那头听你说话的人依旧是一头雾水。
比如你如何去叙述“分享到朋友圈”这个功能呢?你会怎么描述这个需求呢?是不是需要一个分享功能,让用户分享到朋友圈吗?当我们看到某篇文章时,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把有帮助或者有趣的信息推荐给朋友。但是,如果这需要我们很费力地复制粘贴,那么大家可能就不愿意这么做了,因为实在太麻烦了,当朋友看到一长篇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也会疑问,发的是什么东西。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一个分享功能,能够直接非常简单地将某篇文章传递给朋友,并且他们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所以,分享至朋友圈,并不是一个需求,而是两个。①分享出去②能够在外部被访问。
很多时候,我们沟通不顺畅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明白做什么,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在产品里,基本不存在完全独立的功能,每一个功能之间必然会和其他的功能产生呼应,这一点会直接反映到我们的需求里。对于分享而言,研发并不是不知道如何做分享,而是不知道,为什么做,在哪里做,怎么做?互联网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不仅仅是产品而已,切勿将研发或者其他环节的角色定义为执行机器。
一个完整的需求故事,会遵循一些原则:
除了必要的描述,尽量避免多余的叙述,这会干扰大家的思绪,产生不必要的争论。避免不确定的词汇,比如,可能,也许,这会让他人感觉这个需求是不确定的。故事完整,这是避免需求衍生的核心点,如果无法对你的需求故事进行提问,这就是最好的故事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指听故事的人,能够从头看到尾,而不产生疑问,似乎一切就如故事里讲述的那样,顺理成章。
user: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scene: 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want: 他想要什么
defect: 现在有什么缺陷
action: 他需要做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分享至朋友圈的需求故事:
user:我们
scene:当我们看到某篇文章时,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want:希望把有帮助或者有趣的信息推荐给朋友,传递给自己的朋友。
defect:如果这需要我们很费力地复制粘贴,那么大家可能就不愿意这么做了,因为实在太麻烦了,朋友在看到一长篇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也会疑问,发的是什么东西。
action:我们需要一个分享功能,能够直接非常简单地将某篇文章传递给朋友,并且他们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产品经理还会经常遇见这样的场景:对方会不断的向你提问,目的在于索要更全面的信息,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展开原本不必要的争论。避免这个情况的办法只有一个,完整的向对方描述一个故事,让沟通能够基于故事本身而展开,而不这是一个很小的需求沟通技巧,但却不仅仅是被应用在这样的场合里,通过设计需求故事,也能让我们更清晰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产品经理在做需求分析这一步时,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知识结构,导致很多时候需求分析变成了空想问题,从下面2步入手,让你的需求分析时更加专业化。
一、收集需求
1.无针对性的用户访谈
一般来说,特定的用户是主要需求的提出者,而产品设计是为特定用户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机会与特定用户进行深度的沟通。如果特定用户不止一个,一定要区分“最终拍板的用户”和“产品的直接用户”。通过区分用户身份,理清楚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
明确用户想要什么,而不是用户想做成什么。
用户想要什么,是用户的原始需求;而用户想做成什么,是用户将原始需求经过自己的理解得到的需求。所以,在你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再加上一个为什么,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通俗的语言,避免专业词语
如今社会,每个人都对互联网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作为用户你无法预估他的专业程度。在访谈过程中,产品经理要尽量用通俗、严谨的语言去谈话而不是一堆专业词语去显示自己的专业度。一旦用户的理解有偏差,你收集的需求将会把你引向歧路。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比较常见的需求收集方式,作为产品经理,你更多的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第一,确保会议围绕你提出的话题展开,而不是漫无边际地聊天。
第二,不要对任何一个人员提出的话题进行评价或者议论。
最后,控制时间、控制时间、控制时间。
3.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分为主动反馈与被动反馈两种。
用户在客服、官方微博、QQ群、贴吧、论坛、留言板、投诉等场合提出的意见都可以算是主动反馈;而调查问卷、有针对的用户访谈、用户回访等方式是被动反馈。
一般来说,主动反馈属于更紧急需求,被动反馈属于重要需求,并可以以此来定义优先级。
4.内部需求(领导、运营、运维、客服)
一般来说,产品经理是对产品结构、流程最熟悉的人,面对内部需求,你需要做的是明确需求提出的目的,并提供解决方案。
5.数据分析反馈
数据是客观反映产品的重要指数,也是收集需求的重要来源,前期是收集的数据是可靠、客观的。数据是零散的,在进行数据分析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划定一个界限,收集同一个框架内的数据。单独的数据是死的,有对比的数据才有意义。为了避免主观意识的影响,同一份数据参考其他人员的分析结果。
二、处理需求
处理需求的阶段,也是产品经理将需求进行筛选,梳理业务流程,设计产品架构的阶段。
1.需求筛选、分类
尽管我们保持严谨的态度收集大量的需求,其中还是有很多需求是“伪需求”,甚至是不合理的,我们第一步就需要将这些需求进行“清洗”,择优去重、去伪存真。
2.竞品分析
由于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不仅要定义目标用户、产品使用场景,还要确定核心功能,产品流程等等,因此通过竞品来辅助处理需求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相似竞品的用户定位、功能反推竞品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进行对比;将自己的需求代入竞品中,看流程是否符合逻辑;与竞品进行对比,分析需求的异同。
3.设置优先级
一般来说,从需求类型来看,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从需求来源来看,战略性需求(领导提出)>功能性需求(核心功能)>业务性需求(拉活、存留)>体验性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做好最常用的是用四象限法则去评定优先级,另外可以使用RICE评定方法,KANO模型等。
4.需求评审
在这个阶段之前,作为产品经理对于产品应该有了一个完整的模型,但仅仅是理论上的模型,确保UI、UE、前端开发、后台开发、测试参与,从产品开发流程的各个角度对需求进行拆解、分析。需求评审可以看做是产品开发的初始化或者预开发。
迈向一名合格产品经理的第一步,就是说好需求故事。一款产品能否走得远、走得好,关键就是这点是否做了足够充分、足够深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