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第三章
我们常听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是因为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灭”,就是灭此妄想,“度”,就是复此觉性。如果将佛性降低为人性,我们可以理解,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人性只有放在现实生活与具体事物才能体现,人性即不本善也不本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说法,但佛法更上一层,是超越现有哲学范畴的宇宙观,佛法不讲善与恶,一切人为的概念都不能解释佛理。自然规律的最好表现是大自然中的生物界,狮子吃羚羊,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与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人类之间的争斗也只是人的自然属性中野蛮性的表现,文明的作用就是让人类的这种野蛮性降到最低点。而佛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她的重要作用就是降低人类自然属性中的野蛮性。这里的人类文明,不是人类文化,而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佛祖就要让我们恢复此本性。
为什么佛祖说,他度了众人,却没有人可度,我只是恢复了人的本性,只有报着这样的想法,修行的人才能有所得,其实这是佛祖让世人不要迷恋他,甚至忘却他,不要住了“佛相”,不要受了他的影响而妨碍了自己的修行,不是佛祖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还破除一切思想的约束,找到自己的本性(人性)。佛祖只是引路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法如渡江的竹筏,江已渡,筏可弃,不可留恋竹筏,筏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佛祖说,世间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无余,就是不留一丝一毫妄相。涅槃,就是觉性,本来无生无灭,无失无得,万物皆空。
在这里,重点讲一下“本无可灭,本有可度”的意思,举一个例子,譬如有人患了眼疾,经医生治好,眼复光明,医生治好了他的病,并没有另外给他光明,光明是眼睛所本有的,障瞖(眼病)是眼睛本无,所以本无可灭(灭是消灭妄相),本有可度(度是恢复本性)。物欲(贪婪)与情欲(无度),是人性本没有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受收世俗的影响,让我们的人性渐渐产生了妄念之心。其实,佛祖的教导是让我们走回头路,走到婴儿般的思想状态,所以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就是这个意思。
如来佛祖说,要住菩提心,就要离四相,何谓四相,今天我们就来一一叙说。相,形迹也。执著形迹,心不虚空,滞而不化,谓之相也。第一相,我相:凡自爱其身,终日营营,争名夺利,为一生计,又为子孙计,都是我想。第二相,人相:凡分别尔汝,见人势利,攀援不已。见人萎弱,嗔厌不已。嫉人之有,吝人之求,都是人相。第三相,众生相:凡色受想行,计其和合,贪嗔痴爱,汩设灵源,这都是众生相。第四相,寿者相:凡焚香祷祝,为求现在福田。炼药炼丹,希望长生不老,这都是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