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素材积累群的第一周,说句实话,我做的并不好。只是积累把之前的例子,拿出来共享而已。江浩在面试我的时候,我也是觉得挺好玩的。这种面试的方式很好,大家对于写作都有一定的共识,可以少去很多无谓的争论。
1.为什么加入群组
其实在学习完第一写作课之后,我自己就已经着手自己素材库积累了,目前有了一部分的素材积累。我是2016年10月底加入新生大学的,目前文章是有10篇,基本上是固定在每周一篇的频率上。
2017年一开始,自己在写作上有一些懒惰了。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工作上的变动,心中多了很多的焦虑,有一些退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写作素材积累不够,自己的文章产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到了一个瓶颈。
看到了,素材积累群的建立,我感觉找到了组织。
群主,问我:既然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素材库,为什么还要加入素材积累群呢?
我这样回答:成功从来都是一群人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一句话,自己听起来有道理,真的用处不大的。我很早就知道这句话的道理,但是一直没有在一件事上践行过。其实,最底层的逻辑就是:加入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我是焦虑害怕的。。我大部分时候的单打独斗,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很优秀,只是不愿意天天看到比我优秀的人比我还努力。
我知道,我该用一件小事来践行这个道理,打消自己的恐惧和自我欺骗。
用上本周的例子来证明:成功从来都是一群人的成功。
历史上反复出现一个现象,就是牛人总是从同一个地方扎堆儿走出来的 —— 儿时的周有光和赵元任、瞿秋白同住一条巷。
“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这样说:“我就出生在青果巷。瞿秋白出生在这条巷子里,赵元任 9 岁后从天津搬回老家,也一直住在这里。盛宣怀、刘海粟家也不远,拐一两条巷子就到了。”
李笑来这样说:奇人身边出奇人。甚至,奇人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哪怕他们原本并不见得一定是 “奇人胚子”。抑或,每个人其实都可能是 “奇人胚子”,只不过,身边没有奇人,就没有见识,就没有影响,就没有塑造,最终成了常人。
2.加入之后的收获
在新生大学看到江浩的素材群召集令的时候,正是我在元旦在上海玩耍的时候,当时新入群,认识了几个群里的朋友。第一期语音分享也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听,打算写完之后补上(刚在荔枝微课找到了,可以反复听)。
印象笔记我个人已经使用了3年多了,最近为了找例子,发现自己其实已经积累很多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好的整理习惯,把那些好的例子都浪费了。这一次,每天一个例子的任务,让我有了新的机会去反思和整理自己的素材库。希望可以多多给社群做出贡献。
3.自己的关注方向
关于素材的积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大多是集中在认知心理学、互联网和财经。所以,也是尽量会搜集这方面的例子和实验。希望各位群友,有相关领域的例子,可以在我的笔记里任意添加,感激不尽。
比如我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来至于千古流传的:
来看一道小题: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你的答案是哪个?
研究发现,人们在这道题目上的错误率高达80%。很多人选择了C,正确答案应该是A。要回答本题,需要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排除。这种析取推理是系统性且速度较慢的处理方式。
有趣的是,当被告知需要用这种方法去解题时,绝大部分人都可以答对,但是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析取处理。心理学家SusanFiske和 Shelley Taylor将这种思考方式称之为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
humans, valuing their mental processing resources, finddifferent ways to save time and effort when negotiating the socialworld.
大卫.赫尔在《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论文集》写到: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4.建议
希望大家尽快能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这样素材积累才会是有的放矢的。也有利于相互关联的素材形成文章。我个人目前的阅读已经全面转向主题阅读了,因为两个月10篇文章写下来,真的发现如果素材之间缺乏联系的话,很难形成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公众号:大脑修理工。dnxlg123。欢迎关注。
你是否也跃跃欲试呢?喜欢的朋友,帮忙点个赞吧,如果觉得有用,可以帮忙转发呦。让更多的朋友和你一起并肩作战,在认知升级的大道上吧。这样策马奔腾。相信我,其实你并不孤独。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