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校内教育是火把,点燃的是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的是学生创新的火苗;学校教育是灯塔,给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校内教育是群体教育,是通过集体的互动,共同的浇灌来完成的。所以校内教育又有其局限性,对于个体的发展缺乏针对性,不能够真正做到因人制宜,这就不可避免地占据了孩子独立发展的阵地,抹杀了学生独立发展的天性。近几年,很多人提出了个性教育,兴趣教育,从而孕育了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时间不够,每周就那么点时间,很难让学生发展出真正的兴趣;其次,思维和操作不够,刚进入高潮就戛然而止了。兴趣,就像小火苗一样,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熄灭的,之后便又会走向“千人一路,千人一面”的老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外教育是助推器,是润滑剂,是采石机,可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对课内学习地配合和补充,更是学生兴趣爱好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具有生命力。
怎样才能让学生兴趣点有生长性,让学生兴趣的火苗越燃越旺呢?我认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拓宽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一方能充分展示的平台。
近几年来,我很少布置作业,我把课余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由支配,并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各种活动,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找到他们自己真正的爱好,点燃起他们的兴趣点。一天一品,一周一解,一月一评,两月一展,半年一结。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制成ppt,制成博客 ,制成作品,写成文章,直至写成书。这样,学生的兴趣点就会燃烧,就会发扬,就会广大。
我们班窦可同学,特别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她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当一名旅游专家。她经常翻阅地图,查看祖国的山山水水,对每一处名胜古迹都仔细阅读,并记录在册,还写了很多心得体会。她非常崇拜徐霞客,喜欢《徐霞客游记》,书中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无不激起孩子无限的向往,在她心中催发了寻觅真知的小芽。她的父母也很支持,一有空就带孩子去各名胜古迹看看,拍下大量照片,并做了详尽的说明和注解。她建了游记博客,做了很多ppt。许多有此爱好的同学和她建立了联系,互寄图片,互相交流心得。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这一兴趣,我经常让她在班级百家讲坛中充分展示。这一爱好,不仅让她的课余生活有了生命力,有了生长点,还成了她学习的助力。她的词汇丰富了,她的作文水平提高了,他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赵润梓同学,喜欢历史,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历史学家,或做一名像钱文忠、于丹、易中天那样的学者。课下,她一有空就读书,像“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儒林外史、东周列国志这一类的书她都读过,还能成段的背诵。她阅读面很广,且有超长时间持续阅读的毅力。他参加过县市两级经典诵读大赛,皆获得可喜的成绩。她把自己读过的书,写过的体会,参加过的比赛剪影制成ppt,制成博客,和有同类爱好同学分享。她也多次在班级百家讲坛中充分展示,既强化了自己的兴趣,又极大的鼓舞和感染了其他的同学。
课余兴趣生发不光点燃了这两位同学,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课余爱好,都在热情地生发自己的兴趣点。冯子恒同学热爱军事,热爱枪支,他的理想是想当一名将军,当一名军事家。他的博客上,有他制作的ppt,有他搜集的大量的军事类图片,有他读过的军事类书名,有他写下的许多有关军事的感言、体会、文章。朱容嘉同学热爱天文,长大后想当一名天文爱好者。课余时间他就在天文的王国里畅游。王亚妮同学喜欢演讲,她爱读演讲方面的书,爱背演讲稿,爱写演讲类的文章,爱参加演讲活动,曾多次在各类演讲比赛中获过奖,她有演讲的梦。杨志丹同学热爱写作,她已经在报纸上发表过四十多篇文章了,课余就是她写作的阵地,课余生发了她写作的激情。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因而他们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要关心的。他必须使孩子为顺利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做好内心的准备。”
学校教育,社团活动,课余兴趣生发,像教育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又相互融合,这样教育才更有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课余兴趣生发的研究,好好保护它,生长它,发展它,让它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大放异彩,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