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守望天山》这本书,我依然泪流满面,尽管这本书我已读过两遍,但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无一不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弦。
不记得第一次知道“独库公路”这个名字是在什么时候了,当时对这条公路的印象,除了一天可以观赏四季美景之外,再无别的了解,那时我多么渴望有朝一日也可以踏上独库公路,目睹传说中的那种美。
今年暑假圆了我的新疆旅游之梦。
前往独库公路的头一晚,姐夫们说到修筑独库公路时牺牲了168名战士,他们中最小的年仅18岁,平均年龄不到25,这一串数字深深地地刻入我的脑海中,他还说到途经独库公路有一座烈士陵园,牺牲了的168名战士就长眠于天山脚下。这简单的一段描述让我对独库公路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它是三万多名战士历经四年的艰苦奋斗,168名战士用鲜血铸成的路。
如若不是亲自走一趟新疆,我还果真领略不到新疆之辽阔。车子从五家渠市出发,行走了400多公里才到达乔尔玛烈士陵园。步入陵园大门,一名年过花甲的老兵默默伫立于此,三个黄色的“守望者”大字映入眼帘,纪念馆的四周松柏苍翠。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烈士纪念馆,望着馆内的一幅幅图片,读着图中的一段段文字,我们不禁潸然泪下。那一刻,我懂得了,今天我们脚下的路是生命之路,英雄之路。
走出纪念馆,我们参观了烈士纪念碑,“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耸立在蓝天白云下。在陵园中,我们聆听了守墓人讲述一代独库公路建设者和守墓人老兵陈俊贵的历史故事,我们方才知道陵园门口老兵的真实身份。
走出陵园时,老兵面前一本本《守望天山》的书籍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当时我们毫不犹豫地给儿子和外甥女每人买了一本。回到车上,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了,而我的脑海中还闪现着烈士纪念馆中的图片和老兵的故事。
独库公路上行走了四天,这本书我也读了两遍,书中主要讲述了老兵陈俊贵和班长郑林书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部队在天山修筑独库公路时遇到了大雪封山,士兵们被围控于雪山之上,弹尽粮绝,上级派陈俊贵等四名战士去40公里外送信求援,他们临走时仅带了20个馒头,平时走一天的路,那次他们却在冰山雪地里走了三天三夜,然而就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八公里的地方,他们的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能完成任务,班长郑林书将最后一个馒头命令陈俊贵吃下去,因此他活了下来,而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英勇牺牲。
复原之后的陈俊贵因腿冻残,回到辽中县老家之后被当地政府安排在电影院上班。那一年,他过着快乐的日子,虽说心中时不时地惦记着老班长的这份救命之情,但快乐的日子过久了,他也忘记了班长,直到《天山行》电影的上映,他做了一个一辈子的决定:重回天山,为班长守墓,这一守便是二十多年。
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妻子身怀六甲,第二年孩子出生了,他和爱人带着襁褓中的婴儿踏上了重返天山的列车,几经周转才到达天山。从此,他们过上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生活:住地窝子,吃菜根,喝雪水,穿别人救济的衣服,捡拾牧民们扔的牛羊骨头补贴家用……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持续了三年。那三年里,他们夫妻俩为168名烈士扫墓,他们时刻陪伴着那一座座英雄墓碑,他们也早已将这些烈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甚至有了难分难舍的情谊,就那样,他们默默地陪伴着烈士们直至今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正如作者所言,老兵陈俊贵守望的不仅仅是老班长给予他的那份恩情,更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妻子孙丽琴,为了守护丈夫的一份恩情,她放弃体面的工作,背井离乡,跟随丈夫在天山脚下过起了艰苦的生活,并将三个儿女养育成人成才。
一个馒头,一个生的希望,一句承诺,一段长达二十几年的守候,一座陵园,了却了一生的心愿,一个追随,一段生死相依的爱情陪伴。
蜿蜒而平坦的独库公路,是战士们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奇迹,老兵陈俊贵一家人守墓的故事将伴随着这条公路传向远方。
致敬长眠于天山脚下的烈士们,致敬老兵陈俊贵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