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今天,一群年轻人走上街头,奋不顾身,大声疾呼,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学业、职业和生命。在今天,纪念这一天的文章千千万万,然而还是想用烂笔头记下属于自己的想法。
最让我感触和思考的,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小方天地,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并不是说“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这一命题就比其他的高尚,而是这一命题已经超越了一个人自身所能感知的界限,超越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总的来说,超越了“自己”。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追求,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梦想,能够有如此大的力量,吸引一百年前这些青年,包括后继的几十年里千千万万的人们为此抛头颅洒热血。
再聚焦到这其中的一个个的个体,不论是否在历史留名,一百年前奔走街头有愿望,有梦想的年轻人们,他们内心最底处,应该是充实的,幸福的。犹如《西行漫记》中所记录的一个个无名的小战士,虽然从物质和生存条件看他们十分的艰辛,然而他们真的很幸福快乐,那是一种有梦想,相信梦想,并且为梦想真的在一天天为之努力的快乐和幸福。
回到今天,回到北京这样的城市,作为一个个的个体,每天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在拥堵的城市街道上,在盒子般的工位中,在油烟味的地下美食城里,物质条件已然远好于百年前,可如何才能快乐和幸福呢?
一百年前的那人们的动机、动力和想法,非历史学家的我难以体会和分析。然而我能体会的是,如果有梦想,有大梦想,有超越自身的梦想,并能够每天真真切切为之而投入,一点一滴为之而努力的话,会感觉到那种心底里的快乐。
绕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和“千千万万”文章一样的角度和内容。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怎样才能形成这样的梦想呢?
1. 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都是最坏的时代。所以每个时代都一样,我们的挑战不少于一百年前,我们的机会也不少于一百年前。
2.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喜欢的事。大部分的我们都需要为生存和生活而付出大部分时间,也许有人有喜欢的事但没时间做,更多的人已经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然而最重要的是“希望”,每天坚持一点一滴时间做自己力所能及,相对喜欢和兴趣的事情,“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3. 梦想超越自身越多,快乐越大。然而,现在主流传播的,宗教讲究的“渡人”、“无我”、“普爱”,以及所宣扬的“无私奉献”、“我为人人”等等,道理虽通,但“奴徒工匠师家圣”,各层有各层的处境、理解和想法。前面五六层人们难以理解,更别提响应后两层“家”“圣”的教化。“梦想”时常成了高高在上的标签。梦想其实是落地的,要寻找梦想,先摒弃这些标签化、脸谱化的对梦想的解读。
4. 对梦想追求的快乐,也许最终是源自内心的自由。人生能做的事太多,不能做的事也太多。看上去什么都可能做,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内心停留在原点,就像宇宙空间中一个静止的点,外部的空间对它没有意义,不算自由。只有动起来,才是从一维,到二维,到三维,创造出内心的空间,创造出内心的自由。自由,是梦想的原力,也是终极意义。
百年前的青年们所呐喊的“民主与科学”的梦想背后,不正是来自对“自由”的向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