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河东阿姨意外得知自己的18岁儿子看过小电影,她像耗子踩到猫尾巴一样毛都炸将起来,疾呼不可能,她认为在她保守淳朴从未提及过性字相关的家风传统中,她做的完美无缺,她的孩子也该是那种提到此话题羞红了脸,如小白兔一般睁着无知的双眼问一句“什么意思”?的乖乖仔。她反问着18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至少要等到考入大学。她开始把他最近所有的差劲表现归结于此,甚至在一声叹息后在当晚失了眠。这是在中国,大部分以教育出性文盲为荣的父母的表现。
不论对错的话,性如果成为一个应该终生避忌的话题是一种悲哀,至少在当今社会,我认为是如此。人们无意识接触到它的机会太多了,而最亲近最无害的父母却对此只字不提,没有任何正面的引导,很容易导致的结果是,男生成了不负责任被欲望控制的渣男,女生成了懵懂无知很傻很年轻的受害者。现在年轻人的父母大多是50.60后,那时候没有性教育,但有保守严谨的社会风气和落后的信息面来约束和保护。几十年过去了,社会风气早已是改革春风吹满地,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发展到了不论你想不想看到也要推给你看到的程度,性教育却还是老一套。也是这样,结婚率下降,离婚率升高,中国人民早已进入新时代,可中国教育一直是政府一厢情愿的填鸭式,生物课老师提到敏感的就让同学们自行读书,音乐体育课老师很少见到,最后来上课的都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们也是义愤填膺,都是为你们好!一句话,同学们慢慢都习惯了……有时候,你想想,习惯这个东西,它比什么都可怕。中国家长有一个对付青少年反抗习惯的专属名词,叫做叛逆期。就如同过去叛臣贼子一样,都是大不敬,是要被镇压的。他们喜欢乖孩子,听话的。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社会听吩咐,这样的孩子一定是逢年过节老一辈夸赞的,指着你鼻头说:看看人家,好好学学!中国父母和中国教育一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化,流水线化。拿艺术打个比喻,艺术是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想法。在中国,你不能做一个艺术化的孩子,你要做一个烂大街的孩子。
孩子的任何性格问题,都是受伤后的表现。但家长们极少反省自己,疼爱孩子,他们都是指责孩子不乖不好不优秀,告诉你要好好改,亲爱的父母,你记住,这个孩子真真是由你塑造的,记得爱,记得反思自己。与其说父母爱孩子,我想孩子们也在受伤后自己收拾好伤口,愿意原谅体谅父母仍然回馈给父母等量的爱。这个世界多的是自己受了伤还在温暖别人的善良的人,记得对他们好一点。委屈谁没有,只不过我爱你,我还是愿意给你现世的温暖,而不是冷眼与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