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月25日~12月27日
内容:第一章
地点:寝室
由于期末考试要求读一本新闻理论方面的书籍,回顾过去,我更多的阅读的是文化研究类的书籍,万不得已,我只得再次放下手头的阅读,开始阅读新的书籍,之所以选择丹尼斯麦奎尔的受众分析,是因为其中有涉及到文化研究的受众观,并将其列为受众研究的三个范式之一,我认为这既可以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相连,也与口碑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这次阅读的一二两章,是对受众研究的一个总括性的阐释和预测,第一章是就受众这一概念的变迁为 主线展开,第二章是对受众研究究竟应该咋大众传播的研究中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而展开的一个定位研究。
第一章首先就对受众的不同定义做了一个阐释,认为
受众既是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导致相同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
这把受众首先就看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概念,也正因为受众这一个概念的简单,所以麦奎尔并没有赋予受众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受众这一个词语应该具备不同的定义。
其后就开始展开介绍受众的历史,由古代体育比赛的观众这一现象得出了受众最初的几个特征,总的来说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公共的、大众的、世俗的、自愿的、专门化的、现场的。其后认为
受众拥有属于自己的潜在的集体生活。
由于新媒介技术发明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同样催生出一种新的主导型受众形态
这种形态人数更多,更加分散,也更加个体化和私人化。是十分符合今天的受众的特征的。此后,随着书籍印刷品的出现,受众开始了分化与私人化,我从文本中的阅读也认为,趣缘群体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因为书的种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这会不会也是趣缘群体大多拥有相同的教育程度或生活背景的一种溯源?总之随着麦奎尔的介绍,受众这一概念正是在媒介的不断演变之中朝着由集中到分散的总体趋势在演化,不同受众之间的差别也逐渐变得不同。
在随后,麦奎尔还是将受众的观照放在了大众的宏观视野下,其提出了群体、群集、公众和大众区别,在比较之中,得出了大众得一些特征:人数众多、分布广泛、成员彼此陌生、具有分散性和异质性、成员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缺乏任何自我认同意识,不受任何规范制约,受众内部彼此间的关系是一种非人格的关系,受众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也是非人格的。
在其后,其又提到了受众和受众经验的区别,认为受众虽然是
非人格、匿名的和人数众多的,但是真实情况确实,手中经验往往是个人化的、小规模的,并且融入到社会生活与习惯方式之中。
而正是由于这一点,麦奎尔得出了这一部分的一个观点,即
人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更多地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大众媒介花言巧语的说服。
其后,其再次换了一个视角来介绍作为市场的受众,在这一部分将媒介作为一种媒介工业来考量受众。
纵观整个章节,麦奎尔始终在受众研究究竟是应该在媒介的立场上还是在受众的立场上摇摆不定,他也将这个分野作为了分类受众研究的一种分类方法,但对我来说,我更希望学习的是以一种站在受众的立场上的受众分析,因为这不仅是我的优势所在,也是伯明翰学派受众研究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