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对于但凡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一定都不陌生。
当我还未走进愚园路的时候,愚园路于我,只是一个路名。就像马云之于黑龙江,双十一会想到他,但也仅此而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愚园路阅读之旅”,我才通过一个小小的窗户,窥探到了其中一角。
但我知道,这个窗户的后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世界。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
这是每一个听着故事走完这条三公里马路的行者的感慨,无一例外。
只是人物太多,钱学森、傅雷、傅聪、王博群、刘晓、刘长胜……所以故事讲也讲不完,总是路走完了,故事才开了个头。
徐锦江老师的《愚园路 百年珍藏版》,更是将我带上了阅读近代史的不归路。
这一次小小的行走,却引发了我的沉思。
在上海和家乡提愚园路,结果是不一样的;
就像在浙江和黑龙江提马云,效果是不一样的
听着原住民将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不觉得心生羡慕。
羡慕他们有这样一群优秀的邻居,羡慕他们愿意将那人那事用心整理、小心珍藏,我更羡慕他们最后可以将这一切自傲地讲述给更多的人。
我的家乡有吗?人也许有,事也可能有,只是做这件事的人,未有过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感到有些事情时不我待。
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就是被选择的那个人,但我依然想做点什么。
于是,昨天公众号上,我发布了征集推文,用愚园路做引子。
很快就有小姐姐推荐了长乐路、复兴路。都是在上海认识的一群朋友,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带给了我很多新的知识和能量。
但我渴望得到关注的那群人呢,反响平平,连阅读量也不愿意贡献给我。
想要找寻家乡的《愚园路》,我感受到了重重的阻力。
第一次很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就有些小小的“绝望”。
是的,我没有用失望,是因为我觉得失望已经没有办法到位地承载我当时的心情了。
有的事情,在江山做和在上海做,接收到的反馈是不一样的。
这一次终于明白,为什么说在浙江和黑龙江提马云,效果是不一样的。
真的不一样。
我在上海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人在保护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她的古老建筑,还有老洋房背后埋藏的故事,莫让它们遗留在历史的尘埃里,随风而去,背后人遗忘。
我的家乡,除了老建筑由于不注意保护而后意识到的修缮,就是一个劲儿地把经历放在了各种评选上,奖是拿来了一个又一个,可是都无法提升她的名气。
一个城市,最容易出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上新闻头条,那多数情况是坏新闻,比如地震、台风;另一种就是出名人。
出名人,必定需要一座城市的底蕴。
我扪心自问,我的家乡有吗?对不起,我的家乡,虽然你养育了我,但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一直自诩自己是流浪的坏孩子,漂泊的荷兰人。当我在外面游荡了之后,我发现,偌大的家乡,竟容不下我的心。
人生短暂,我想要过一个精彩的岁月,不想20岁望见60岁,过教科书式的生活。
来到上海,我给自己的形容甚至是——逃离家乡。
每逢过年,七大姑八大姨,依然会令你毛骨悚然。
爱上上海,爱上这座城市的文化,也爱上在这座城市遇见的许多人。
和他们在一起,像是找到了一种归宿。
相同的爱好,相近的理想,相似的生活方式,最奇妙的是无障碍沟通。
尽管与越来越多的这群人交流、相处,越感自己知识的匮乏,甚至有时候就是个文盲。
于是,激励我回家恶补。
我们曾经都在一个小屋中,如果你不勇于去揭开那层隔开外界的保护膜,你永远看不见最美的风景,听不见最妙的音乐。
但不要把这层保护膜当成一把保护伞,越裹越紧,而是应该勇敢地捅破它。破蛹才能成蝶,羽化才能登仙,不是么?
渐渐地,我发现,原来的那条漏洞破围巾,在我的编织填补下,越来越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