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著于冷战时期的越南战争,在那动荡纷争的年代,常人惊恐不安,面对冲突的双方表现都是无助和被动的,急需精神上的指导,故而一行禅师以佛法的智慧,慈悲著书,愿在战争中的受难的人能以正念的方式面对困难,解决困难。那么如何面对解决问题呢?
首先,一行禅师在第一章借由两则故事,分别指出困难所在及困难的解决两部分,最终引入正念的的含义,即专注于当下的言行举止,思维变化,觉知和体会当下的一切,但常人总是思维涣散不集中,就像分散的光束很难照亮任何一处,所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思维涣散”及“如何做到专注”,这也是第二~四章指出的重点。
佛家修行中止观二法,“止”法就是收聚光源,一行禅师引入“观呼吸”的修行法门,意在调聚光源,首先要找到一点作为聚焦的参照物,这“观呼吸”法就是“止”法中最初的参照物,循序渐进,由简至繁扩展到做任何事情上,都要安住当下,觉知当下的言行思维,将当下的对象作为像呼吸一样的参照,以达到一心不乱,活在当下的初衷,但在渐进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人都很难一蹴而就,往世的习性是很难一下就能改变的,这就需要得当的方法和精进的练习,在此书一行禅师着重点出:
【1】设立正念日,以正念日为练习的起点,开启正念的修行
【2】“观呼吸”法,觉知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观身--观受--观心--观法
在这里,观照的方法,一行禅师引用了佛陀的一个有趣的比喻:心就是一只不消停的猴子,我们是这猴子的监管员,为了猴子能安分守纪,我们一开始的做法就是用眼紧盯着猴子的一举一动,这显然没有猴子变动的来得迅速,甚至我们会被猴子的举措所影响,改变这盯防的方式想要去抓住这该死的猴子等等想法,但我们越是这样想,这样做,这猴子越是来劲,跑的更快,跳的更高,所以我们要先了解这猴子的天性,接受这是它的习性,不要排斥它,包容这猴子的一切习性,与它建立良好的关系,顺其天性,使其放松,关照它的言行思维,逐步与其保持相同步调,不断练习,最终与它形影不离,猴子是监管员,监管员是猴子,就像猴子的影子,永远与猴子保持一致,不去驱赶也不脱离于猴子,在影子上看猴子,猴子的一切言行思维是相对静止的,这就达到“止”的功效。
将这比喻应用在“观呼吸”的练习上,观受观想(观心),当受想来临(猴子跳跃),接受这是心的天性,包容它,不要排斥它,先观照它,就像看潮水拍打岸边,观照这一波波潮水,从生起至消亡于岸上的过程,观照这一变化,不要干预它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觉知识别它的这一变化过程,因为此时的受想(潮水)就是当下自己的一切。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接受与包容、如何做到不受猴子举动的影响及不干预它变化呢,在此书中,一行禅师从“四念处”(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介绍佛教中的“缘起观”、“无常观”及”慈悲观“。
从问题中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有一个相同的主体,即”我“或者”我们“,这与之前提到“为什么我们思维涣散”及“如何做到专注”两个问题是以同一立场出发的,因为常人看待困难(事物),总是习性将事物分割独立开看待,这就像戴着“我见”的有色眼镜看事物,会产生分别、狭隘等色彩,而非事物的真实面貌。没有认清我们与这些问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遍计所执性),这些问题就会永远都会产生和存在下去,只有当栽下“我见”的眼镜,这些问题才会消失,反过来,如果这些问题不会产生,我们有没有戴这副眼镜都是相同的效果。
为了破除分别、狭隘的虚妄障碍,栽除这有色眼镜,一行禅师引入了“缘起观”,依“缘起观”观身是由“五蕴”和合而成,这“五蕴”之间又相互依存,而其中的色蕴为自身及外在的物质部分,这相互依存的关联,显示了我们与外在事物并无本质的差别,实为一个整体,终归于源头的空性,即如书中所说的“看到一切中的”一“和一中的”一切“,就突破了一个大障碍(我见)”,也就能明白没有独立的“我”实有存在,存在的只不过是五蕴和合下暂时的妙有(假有)。进而达到无分别智的境界,觉知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联系,觉知万事万物是自己,自己是万事万物,以一种整体的观念看待事物,油然生起慈悲心,以这颗慈悲心看待整体,慈悲对己,慈悲对人。
练习这“缘起观”及“慈悲观”,就能很好地做到接受和包容。
但事物变化无常,并无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联也是分秒变动着,所以正念的修行是要时时觉知变化,观照这一切变化与整体的关联,就像汽车驾驶员,要时刻保持警觉,修行者若不专注于正念,就会像被外物分散注意力的驾驶员埋下祸根,面对这些影响,一行禅师借由佛经的两个故事指出要旨:将正念聚焦于变化的过程,觉知受想(情绪),以缘起观和慈悲观灯方法观照他们,安住于当下。做好自己的正念,就是做好整体的正念。这样就能解决“如何做到不受猴子举动的影响及不干预它变化”等问题了。
在第七章,一行禅师讲了托尔斯泰的一个小故事作为总结,这故事很有意思,富有佛教哲理性,也是全书的总结体现。也映衬一行禅师在书中所指出的注意事项:修行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哲学观念或者学问,而是种种渡河的舟筏,上了岸就当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