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自己住的时候还是热爱了一阵做饭的,搬完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的。
周末的晚上慢慢炖上一锅番茄牛腩,顺手插好在路边小摊贩那儿搭配的鲜花,放着音乐,看书瞎写东西,享受一人生活最基本的快乐。第二天用浓稠的汤汁配米饭,加一听可乐,一口气喝下半罐,然后响亮地打嗝。
朋友来借住的晚上,叫了生鲜外卖,过了零点还踩着拖鞋跑到楼下去取货,外送员的雨衣湿哒哒的,肩部落着几片雪花。我们把食材捧回去,一五一十地堆进冰箱,拍照留下食材在那一刻带给两个单身女孩的安全感。
第二天,我们分工做了五六个菜,吃是吃不下这么多的,只为了做的过程和摆盘的快乐。后来我再搬家,她也是最早来玩的朋友之一,我用当日达服务买了锅,下班后才回家准备食材,在简陋的宜家小桌子上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
直到工作第一年,我仍然在过集体住宿的生活,饭有食堂供应,没有自己做饭的条件,所以终于结束十年住宿生活的我,拥有一点点自由的方式是坚持不跟别人合租,窝在狭小但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偶尔给自己做个饭。
到了在上海的第一个梅雨天,母亲千里迢迢从家里寄过来的火腿和腊肠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妥善存放而全部发霉,尝试清理掉表面的霉菌后想挂到阳台晾晒一下,过两天又长出了新的霉斑,只好悄悄扔掉,在电话里说,嗯,好吃呢,还没吃完,暂时不要再寄了。
那时我突然对在家做饭这件事感到恐惧起来,做饭就意味着要买菜,买回来的菜会因为做一顿饭用不完而坏掉,做出来了也会因为吃不完而坏掉,我花一份时间做饭,要花几份时间去清理厨余垃圾。
可能是因为心里有了吃不完会浪费的压力,或者一个人做饭的新鲜感消失了,后来我就没再觉得自己做的菜好吃过,也很少做饭了。
只有春天总忍不住想多做几顿油焖笋,网上翻出食谱进行一番开卷考,每个步骤也是像模像样的,出锅后总是觉得差点什么。
今年干脆也不自己做了,上周买了某个生鲜品牌的腌笃鲜半成品,倒锅里加点水煮开总还是可以的吧。煮上后我一边吃泡面,一边看《真探3》,等我听见异响,闻到奇怪的味道时,包装袋上的烹饪指南里写的“500g水”已经全部烧干了,笋块和百叶结烧得黑黑的,粘在有一年为了拍照好看而买的玻璃小锅上,这锅后来泡了整整三天才洗干净。
早该承认自己在做饭这件事上的表现,与人生的总体表现十分相似,平庸,简而言之,有时难免搞砸。
但做不好饭又怎么样呢,做不好的事太多了,随便做做,瞎吃一些,也挺快乐。
我就这样发现自己终于不再勉强自己要做拥有貌美如花的“一人食”摆拍的人生的年轻人了。
庆幸沸腾的汤水没有浇灭火焰,在酿成大祸之前关掉燃气阀门,掀开锅盖,拿了最上面一块没糊的笋塞进嘴里。
是好吃的。
毕竟是很贵的生鲜食品牌子。
那就可以算作已经为春天庆祝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