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第三章的内容了。
一、存货的定义(内容)
a、原材料:若为固定资产,则划入固定资产。
b、半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
c、在产品:还在生产,生产完成未验收或者验收未入库。
d、商品:购入或委托加工完成待售
e、产成品:生产完成并验收入库。
f:周转材料:能够再次使用的,并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如:包装物,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如果符合固定资产则不计入。
二、初始计量
1.存货成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使存货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成本。
2.计量方法:a、计划成本法,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成本差异。b、售价金额法:通过“商品进销差价”来调整成本差异。
3、初始计量
a、外购
借:原材料等(采购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
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等,如果是验收入库后的发生的仓储费,则计入当期损益。
b、需进一步加工
借: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
贷:银行存款
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指一些间接生产成本,如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折旧费、办公费等)
c、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主要是捐赠所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接受投资、存货盘盈等)
如果是盘盈所得,则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调整。
d、通过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
三、发出存货的计量(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
这里就简要介绍一下后面几种。
1.移动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存货成本+本次购进存货成本)/(原有库存数+本次购进数)
本次发出存货成本=存货单位成本*发出数量
库存成本=库存数*存货单位成本
2.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存货成本+本月购进存货成本)/(月初库存数+本月购进数)
3.个别计价法(也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
即:按照购入或生产时所确认的成本来确定发出成本。
四、存货成本结转
a、销售商品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当期营业成本;若存货为非商品存货的,确认为其他业务成本。
b、若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应同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冲减当期已确认的成本。
c、周转材料等由于金额较小,可在领用时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
五、期末存货的计量
1.计量原则
a、资产负债表日,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计量。若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则存货按成本计量;反之,按可变现净值,同时差额计入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2.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a.含义: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前估计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b、特征:
1)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前提是企业在进行日常活动
2)可变现净值是指预计未来净现金流入。
3)不同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不同:
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需经过进一步加工才能出售的额存货,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前估计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3、存货期末计量的具体方法
a、预计售价的确定:
1)合同价
2)若实际存货数量超过合同约定数量,超出部分应按市场销售价确定。
3)若少于,则按合同约定价格确定
4)没有合同价,则按市场售价确定。
5)出售的商品一般按市场售价确定,若有合同价,则按合同价。
4、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a、一般按单个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b、若是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则可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c、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的情况下,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若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约定,则应当分别确定可变现净值。并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和转回的金额,且存货跌价准备不得相互抵消。
5、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价值损失-存货减值损失
a、转回处理应在资产负债表日。
b、若影响其存货减值的因素已消失,则可以转回。
c、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应已原先已计提的为限。
6、存货盘盈和盘亏(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
a、如果是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查明原因。扣除残料价值、收回的保险赔款和过失人赔款后,计入管理费用。
b、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处置收益,收回的保险赔款和过失人赔款后,计入营业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