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打开手机选了一张插画师李宁静的《立秋》节气图发布微信动态,作为一天开启的仪式感。读完了迟子建的散文集,现在又凭着初中时所爱《时文选粹》集里张晓风的温暖旖旎的文风,开始读张晓风的散文集了。美丽的插画和贴心的文字,都是我从儿时起就热爱的东西,如同陪伴我长大的无声挚友。最近工作与生活上都遇到了一些“35岁”槛的烦恼与困难,突发了一种奇想,很想回到童年时光的怀抱,便随心捡起了许多儿时的物件来重温。
读到一篇《人生的什么和什么》,讲到一位女士开车穿梭于城市小雨中的车流,听到广播里说“各位亲爱的听众,人生最重要的事其实只有两件,那就是……”美妙女声变成了呲呲的电流。车开进了隧道,没有信号,四十秒的空白。出隧道时,电流又变成了一首欢快的乐曲。女士很想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于是在车上陷入思绪。我也跟着她陷入了思绪……
儿时的各种回忆在八月酷热的暑气中浮现。小时候的暑假生活恣意有趣,一张凉席铺地上,在头顶大扇叶的嗡嗡转响中,整个午后在漫画旖旎的想象中遨游,只觉心生凉意;被小伙伴从饭桌上拽下来,三五成群暴走于正午的烈日之下,你追我赶,像群鸭蹚河一样,从邻居家敞开的堂屋鱼贯进出;在妈妈的床上用簸箕中零碎的布头给洋娃娃做着各种造型的衣裙,拿去给隔壁的老裁缝帮忙做个时髦样式的小坎肩儿……夏天总是很漫长,童年总是很漫长,慢悠悠的时光里做一件事总能尽力尽兴,酣畅淋漓。儿时我从不想“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却在身体力行地做着答卷。
长大后,来不及思考这些问题,总在赶路完成人生的各项打卡,总觉得什么也不能缺,职场的晋升、钱财的积累,孩子的教养,家庭的维系……方方面面都想尽可能奔个体面点儿的分数,一刻也不敢放松。我想,大概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么无趣,自己大概是得一条路走到黑了。可当我低头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却感到触目惊心。之前的一次征文比赛中,我阅览了所有的参赛作品。得亏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能知晓时事政治,并掌握一些社论的语式。但因为获取这些信息太过便捷,大段大段时事、事件的论述常常在初中乃至小学生的作文中出现,活脱脱一篇篇申论范文。在这样的文字里,看不到一点点童趣和朝气,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感染人心的悲喜,只有规训的教条、空洞的叙事和脱离具体感受的“宏大意义”。
后来我发现我自己也提不起笔了,繁冗的办公室材料撰写工作以及短视频等碎片信息在大脑中的堆杂,让我无法脱离那些不完整的和一知半解的信息碎片,去从头写下自己的故事。文字是思维活动的再现,当我再次翻阅儿时的读物时,才又邂逅了那些生动活泼的文字。
张晓风在另一篇文章中说与他同行的年轻人已然没有初生牛犊的锐气,他们总在等待、被动与应付。对于未知的世界,大概我们总能有更多想象的空间,因而也拥有更多探索的勇气。而在当下,信息的泛滥像雪花片一样袭来,在这样的猎奇中,我们将一部分未知变成已知,却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太多的一知半解累积起来就是撕裂的专注力、破碎的认知图景和被现实牢牢牵制的想象力。
想来,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自由意志下的创造力。为了找回童年时的快乐,为了保护这被现实霜打的创造力,我决定从小处做起,从点滴开始,从捡起纸质书阅读开始,学着沉浸地做一件事,一件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