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七零后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要是天天过年多好啊!就可以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我的新衣都是妈妈缝制的,记忆最风光的是一件紫红色厚料的确良上衣,是妈妈在县城姑姑家看到的样式,用妈妈当时给邻居介绍的语气--这是最时兴的样式,叫“娃娃服”。
衣服圆领,前后衣襟上部三分之一处断开,断开处下部压了褶皱重新缝合,这样衣服下部略散开,加上有点大(那时候做衣服必须大一码,以备长高之需),嘚瑟起来一转身,颇有裙子的风范。虽然套在棉袄外面,整个人像个粗劣的布娃娃。但还是自觉惊艳。半圆明兜儿上边中间,也订上了和门襟一样的白扣子。紫红色和白色的搭配,显眼不过。最重要的是兜里还放着只有过年才有的“桔子瓣糖”,那个甜呀,只有被回忆,从未被超越!
衣服年前做好后,妈妈给我试了试,我想穿着跑出去显摆,妈妈满屋子抓我,坚决制止。虽然后来几天我总是强调身上的衣服短小了,漏出了里面的棉袄了等等一系列需要新衣的理由,妈妈都充耳不闻。那时候的妈妈们,大多对衣服的保护欲我感觉都超过了孩子。谁家的孩子疯跑卡秃噜皮家长都不怎么在意,但衣服卡坏了招致巴掌的肯定不少,是啊,物质困乏的年代,添置一件新衣太艰难,家家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又三年。
我的这件衣服终于在年三十的上午穿到身上,买衣服料子超标准,裤子只好穿旧的,鞋子妈妈从不落后,东北的棉鞋叫“棉花包”,但妈妈总是用花条绒做鞋面,有了花色的衬托,便活泼了许多。提到鞋子,不得不说下用袼褙纳的鞋底虽然结实,可真不保暖啊,虽然每家的妈妈都会做出不同种类的鞋垫(棉花的、鹅毛的、买的羊毛毡的),但在冰天雪地里玩上一会儿,就可以前后沾上小冰疙瘩,跑起来还好,安静下来脚冻的像猫咬一样…
言归正传,我的这一套行头捯饬完毕,风一样跑出去和村里的孩子汇合,大部分孩子都穿了新罩衣,也有只穿棉袄瓤子的。记得本家一个叔叔辈的,和我一般大,家里孩子多,一冬天就穿一件棉袄,里边还是空的,天冷流鼻涕,袖口抹的发亮,前大襟也脏的发亮,一个淘气的孩子和他打架,不知怎么动了肝火,拿出一把小刀扎他前胸,也许小孩力气小,没扎进去,后来竟被传成棉袄脏的太亮,刀子都没扎进去……
临近年饭开餐前,爸爸带我和弟弟去奶奶家给爷爷奶奶磕头,同时也给老祖宗磕头,老祖宗是供奉的家谱。奶奶夸赞了我的新衣,同时也夸赞了妈妈的做衣手艺,叔叔婶婶姑姑等都对我的新衣表示了赞美,因为一件衣服我成了好多人的焦点,心里美得不得了。奶奶给我们每人发了两元的压岁钱,爸爸带我们回自己的家吃年饭了。在路上我问爸爸,叔叔婶婶在奶奶家生活,我们怎么不在那?爸爸告诉我,我们分家令过了,有一天你长大,也会有自己的家………
我把衣服的反馈描述给妈妈,妈妈说:我就是让我的孩子穿好的,不被别人落下……
那时候没有电视,年饭后大家仍然跑出去玩,有新衣,肚子里还有了平时没有的油水,跑的格外来劲儿,在村外结冰的泡子里打“出溜滑”,排成队,一个一个轮流滑出去,看谁滑的滑的远。偶尔停下,互相看看兜里的光腚糖都什么品类,品类大多相同,形状略有差异,用糖球和桔子瓣交换,甚至比比大小,不划算可不干……笑声震破天际,偶尔沾了一身的雪,才想起今日是新衣,玩的万不可太放肆,摔跟头事小,脏了衣服事大…也有男孩子滑爬犁,打冰嘎儿…
没有烟花,鞭炮都是一百一百的,男孩子们为了过瘾,把一百响的拆开,一个一个点燃,于是零零星星的鞭炮声总有。好多人家,藏在仓房里留着初五十五的鞭炮,总是还没到日子就被孩子们偷偷拿出去放了……
玩到天黑看不见,回家啃冻柿子冻梨…嗑瓜子唠嗑…
妈妈每逢过年都会给我做新衣服,我高中时还穿做的衣服,不过是县城里“成衣铺”的作品了。我对这件“娃娃服”印象特别深,是因为它承包了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新年那一天全部的骄傲。从夏季就开始一遍一遍问妈妈,今年过年你给我做什么衣服啊,妈妈就回答:做最时兴的。我就扳着指头算算还有多久过年。
后来我知道,我年年新衣,妈妈没有,爸爸也没有。我啃了冻梨冻柿子,爸爸妈妈说已经吃过了……
如今的我们,捧个手机买买买,出门前还觉得没有衣服穿,孩子们一柜子最流行的牛仔裤,穿上哪一条,都找不到我们儿时穿上妈妈缝制的新衣,带来的那种抹不去的快乐!即便孩子们在牛仔裤上找不到的快乐,终究也是时代巨大的进步
当简单而原始的衣食带不给我们快乐时,想想几代人为这衣食无忧付出了那么多那么多,辛福感也便悄然而至!
可终归,物质堆砌起来的新年热闹,没有小时候过大年心灵上的轰轰烈烈!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同时,另起一行,添加本活动的超链接——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