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
一、着急
早起,突然不知道从哪开始了,因为好几天都没有认真学习了,很怀念上班的日子,可以工作,可以学习,而现在却整体待在家里带娃。
昨天,和邻居谈起在家的日子,她说:“刚开始待在家里时,我天天睡不着觉,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适应,前一段时间,俺家老大没被送老家时,我天天发脾气,感觉我跟生病了一样,动不动就发火,控制不住的情绪。”
我说:“主要还是经济问题,如果衣食无忧,天天不为衣食住行担心,只是在家带娃,内心是平静的,带娃也就带了,而现实是:每天带着娃,还担心着家里的收入与支出,没有钱花了怎么办?所以内心是焦虑的。”
母亲说:“你看你们找的都什么对象呀?那么大了才找到对象,还找的不是任啥。”
邻居说:“现在想想还不如当时多听父母几句了,多听几句话,也不会是这样了,俺妹结婚早,她说:都不知道怎么带娃,孩子都长大了,根本都体会不到带娃的辛苦。”
我说:“这不是听话的问题,这是命,也许父母给你找个条件好的,很有钱的,但你不喜欢,看见都烦,即使结婚了,同样有不如意的地方,同样日子不好过,也许那种日子还不如现在的日子呢?”
母亲说:“各有各的烦恼,也是。”
邻居又说:“俺妞长大了,我要干涉一下,条件不好我都不同意。”
母亲说:“到时候都不是你管的事了,她如果不听你的怎么办呢?你当时不是也没有听你妈的吗?”
邻居说:“也是,到时都管不了了。”
当时的我心想:想哪么远干嘛?活好自己就好。
母亲又说起我来:“她带两天就够了,要让她天天在家带娃,也像你一样,早就跳起来了。”
心想:我不是够,是因为没有自我时间而着急,所以我必须早起,先把学习时间挤出来,如果我每天保证至少两个小时学习时间,我就会很踏实,不着急了。
如果我每天面对两个孩,可能我也会发脾气的,但我就像工作一样,有一周的适应期,过了适应期之后,我如何调配我的带娃时间,如何去带,如果当教练,如何教,而不是天天让自己像一个炸了毛的刺猬一样,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而不是跳起来就可以解决问题。
我发现我有一个优点:就是遇到事情,首先可能也会着急,但接下来我会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怎样做才可以,这是我所思考的事情,而不是炸毛。
最近休息在家,我也有发脾气,但是我内心并没有像以前一样焦虑、着急。
而是在脑海里也有思考的,如何说如何做才能既吵了孩子,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做面包
比如昨天:大宝又心血来潮说:“妈妈,我要做面包。”
于是就拿一个碗打起鸡蛋来,打了三个鸡蛋后,一个‘啪’掉地上了,我没有吵他,我说:“拿拖把打扫一下。自己犯的错误,自己打扫。”
母亲说:“你妈啥事都依着你,看你把厨房折腾成啥样?一个鸡蛋六七毛,就让你浪费呢?”
大宝说:“就像妈妈小时候一样,想吃饺子,没人给她包,她就自己包。”
记得我小时候,现在想想可能也就九岁的样子,一天,我说吃饺子,母亲说:“啥也没有,吃什么饺子呀?”
于是,我也不管那么多,一个人和面,和馅,自己包起饺子来,大宝此刻很像我小时候的样子。
所以我也不干涉,大宝一会打鸡蛋,一会加面,把厨房里弄得面粉到处是,地上,案板上,哪里都是面粉,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我说:“我来吧!”
大宝也感觉自己做不下去了,交给了我,最后,我给做了做面包,算是完成。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想让孩子去尝试,但难免会着急和批评,但在内心深处我还是希望他想做什么自己去做,从小自己有主动权和自己的想法,这样还孩子一个完整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