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类:学业问题、职业问题、婚恋问题。
这三大类问题构成了人生的全部内容。身处这个庞大社会,我们都绕不开与人打交道,且常常深陷人际关系的漩涡中。
在职场中,我们辛苦付出,却时有被当作所谓的老好人、背锅侠,以致于受挫;在情感关系中,我们可能不懂得如何去爱、不会去爱、不会表达爱意,导致感情破裂;甚至,我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深度交往,在关系中很容易被动……
在上述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很难不产生不好的情感和情绪。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自己内在关系模式的反映。
如何把自己打磨得更加成熟?如何让自己不自卑或丧失自我?如何让自己能敞开心扉说出心声?如何自信地处理关系中的冲突?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中,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从问题着手,引导我们认清自己的内容关系模式,从而更清楚地认清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人对我们有形、无形的影响,对症下药。
有过创伤体验的人,该如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遭受的伤害都来自于幼年时父母对自己的态度。
当你还是个小孩时,父母时常对你大打出手,在成年后,只要别人举起手时,你就会觉得别人是要打你,下意识地躲避。
这就是所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一个人在遇到某些事的时候,误以为曾经经历的创伤事件再次发生,于是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中,提到了这样几种创伤性体验: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母亲忽略,就可能对被忽略的感觉特别敏感,从而容易产生恐慌或愤怒的情绪。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若是经常遭受指责,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很糟糕,日后就会对这种指责性言语特别敏感。比如小时候你妈妈经常说你“笨”,长大后如果你朋友或同事这样说你,你就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同时也会觉得对方很不好,在伤害自己,这就很容易导致关系破裂。
如果你在成长期间经常被嫌弃,也会让你对被嫌弃的感觉格外敏感。比如,在一段情感中,如果对方表现出嫌弃或否定,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或挫败感。
如果你在成长期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也属于创伤性体验。比如小时候妈妈对你不够关注,身为小孩子的你,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当你长大后,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影响到亲密关系。
通常,有创伤性体验的人,是在幼年时没能从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依恋关系中获得满足的,他们很有可能会在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幼年时未被满足的一切。
那么该如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呢?胡慎之提出了这三点建议:
第一,在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妨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对方,这样对方就有可能包容并接纳,给予你想要的安全感。
第二,尝试和对方分享秘密,这样做有利于建立对彼此的信任,可以换得对方真诚的回应。
第三,要能主动且非常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附加任何指责。
内心孤独的人,应怎样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著名作家张德芬说过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
不少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无关,并常常表现出没有信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样子,这对于建立、改善人际关系很不利。
之前网上流行过孤独指数表,以此来判断一个人的孤独程度。有的人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孤独,然后就会钻牛角尖,觉得其他人都靠不住,什么都只能自己承担,颇有种孤胆英雄的感觉。
胡慎之在《在人际关系中成长》写道:“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恋。”
自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自恋,另一种是否定式或否认式自恋。后者类似于“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即只要别人一夸你,你就会否定。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否定式自恋呢?原因有三种:
第一,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从未被他人真正认同过。比如小时候你考了100分也不能得到鼓励,你帮父母做事也得不到肯定。当你为他人牺牲时,就会产生自我价值,从而陷入自恋状态。
第二,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良好的安全式依恋关系。所谓安全式依恋关系,举个简单例子,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觉得妈妈不要他了,那么他也就会不需要妈妈,即便是妈妈回来了,孩子也会对她视而不见。
第三,对他人的评价太敏感。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就会过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想要建立正常人际关系,需要从以下5点切入:
第一,要明白每个人都不完美,但不完美的自己同样能被别人接受。
第二,如果发现自己内心特别想依赖别人,就告诉自己:作为成年人,我完全可以对自己负责,生活和生命都是我自己的,即使没人帮忙,我也能很好地掌控自己。
第三,如果发现一切自我价值都来自别人的评价,那就要多进行自我评价,努力认清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第四,要破除内心对别人的不合理期待。
第五,如果能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就不会对别人产生依赖心理。
拒绝做老好人,需要做到这6点
我们身边多多少少也会有几个所谓的“老好人”,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对的,还能给别人带来好处,而且他们不会向别人索要好处。按理来说,老好人应该很受欢迎啊,但实际上,对于老好人,我们的观感并不如何。
因为,老好人具有这样6个特征:①自我价值感不高;②自己的观点、需求等都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被忽略,他人的意志、想法、愿望、情绪才是最重要的;③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但一定要给别人带来好处;④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不想让这些想法和情绪被别人看到;⑤人际关系模式包含了对他人的取悦,同时也包含了对他人的指责;⑥很难与别人建立真诚的关系。
可能有的人会问,老好人是怎样养成的呢?在人际关系中,老好人会害怕被边缘化、被忽略或是被抛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出生时就不被家人欢迎,也可能是一出生就在人格方面建立了较低的核心价值感,亦或者是对于给别人添麻烦等很敏感。
对此,不妨试着这样做:
第一,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第二,试着接受别人的礼物;
第三,试着对自己好;
第四,试着欣赏自己;
第五,试着相信别人;
第六,打破无所不能的自恋感。
写在最后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写道:“我们做出改变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想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做的改变就是从善待自己开始,关键是真诚,行动是互动时要展现真实的自己。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有所成长,才能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