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标
最近,事多,心累。突然想起特级教师黄恒振老师的一些事。
大约是九十年代的某天,我在侨钦中学任教,忽然收到一封信,字迹娟秀俊逸,内容大意是:他是永定一中的物理老师,看了我刊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文章,很欣赏,欢迎我上县城时去喝茶。我起初并不知道署名“黃恒振”的老师是谁,更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特级教师。我误以为他是爱好文学的青年,给他回了一封感谢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应算是福建省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稿最多的作者,首届“宋河杯”征文,我以香港胡毓森先生为原型创作的小小说《香港来的张先生》,获得征文二等奖,编辑谷美珏老师亲自给我写信说:“《香港来的张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接连三次征文获优秀奖,但有的征文没有刊,大概是全国来的稿件太多了。记得“宋河杯”征文“征文综述”中说:收到的稿件有三千多篇,刊出的作品只有三十多篇......真正是百里挑一。一年能上稿一篇,已是十分幸运了。印象中,福建作者还有福州的少木森,长汀的墨白。
也许黄恒振老师觉得:永定有一位老师能常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作品,是很不错的。所以,才会给我来信,可见他的特异。
后来,哪里与他见面的,我已记不清了。但了解到黄老师在永定一中教物理,因连续多年培养出“少年大学生”而名噪闽西,后调入龙岩一中任教研室主任。
有一天,我突然收到黄恒振老师创办的闽西第一份村级杂志《奥杳》,我终于心动不已,在同事黄伟逸老师引领下,去探访他的家乡奥杳黄屋。奥杳是深山盆地,地势高峻,状如帆船,四村七姓,人口七千,四周群山耸峙,良田纵横,渺远苍茫,是西班牙、法德、瑞士神父修女于1872年进入传播“福音”的山村。永定县第一座天主教堂、第一座外国神父用英德文向外国发行的明信片挹薰楼,就在这个最早与西方宗教接轨的侨村。
他本可在龙岩城享受悠闲清静的退休生活,但他选择回到故乡奥杳,为故乡做点事。“奥杳的地名是什么意思?”他莞尔一笑:“至今还是个谜,不过,地球上没有第二个村庄叫奥杳。”在祖居原址“桂花树下”,他自行设计建筑一座玲珑别致的书房,取名“桂园书屋”。书屋小巧,杉木门上铸着一对飞翔的安琪儿,玻璃窗内贴着红色的窗花。门前空地植着淡雅的丹桂、葱郁的小榕。洁白的塑料泥桶,在庭院排成一溜,茵茵着翠绿的油菜苗。围墙外,一泓山泉淙淙潺潺流过……他把龙岩家中的书请大卡车运回桂园书屋,足足摆满了三层小楼,九十个编号的书橱,里里外外是层层叠叠的书籍。问有多少书?他摇摇头:“没算过。”同事估算了下,按书架摆出来,约有三四所中学图书馆的藏量。每天,走访亲友,坐拥“书城”,读书作文,其乐融融……2014年,他被评为全国首届“书香之家”。他挑选了近2000本书,470本杂志,40000份报纸(约6000多期),捆成145包,捐献给永定一中。这只是他藏书的三分之一。永定一中花五万元制作了21个书架,建立“教师图书室”,专门存放他的赠书。
有一次,他看见村子水口庵下贴着为保护榕树的“告示”,寻访到吴玉梅老人在水口三种榕树终成活的故事,被“身边好人”的古道热肠深深感动。他在《奥杳》中热情讴歌吴玉梅老人种榕树的善举:“向善行好是我们民族的基因,种榕树让乡亲在树下乘凉、看书或讲古,远比建亭子更有意义,也更符合现代绿色环保理念。”他还见贤思齐,连续二年在文昌桥头溪边设置围栏试种榕树,结果却不知何因叶子发黄枯死了,但他不甘心准备再种……
后来,《奥杳》被他编成一本书赠阅。据说,湖坑镇政府领导看到《奥杳》,十分赞叹,征询他:能否由政府出钱来办?黄老师婉拒了。因为他想自由表达思想。我将他的几件事写成文章《乡村守望》,刊登在《福建日报》,还获得福建省文艺“走转改”征文三等奖。
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说去县城,特地绕道到下洋送三本书给我。我在侨中外校门接他。回到家一看,这三本书都是大部头的社科作品,如《这个社会要怎样才会好》等。脑中突然闪出东西来。
他主持打造奥杳金莲山寺风景区,成为故乡的文化地标。后来,又主持重修文化符号“保安堂”,民众踊跃捐资。为什么?他在筹委会上说:任何人都不要想揩捐资人的一分血汗钱!他有个绝招:捐款存折填他的姓名,但密码由第二个人设立,存折由第三个筹委保管。这样,取每一笔钱,都需要三人一起去,保证每分钱都用于保安堂建设……
有一次,华侨出钱砌村道,委托他办理。路砌好了,十几二十万的工程款,被他留下了二千元,以泥水师傅的名义存入银行。他对泥水匠师傅说:这钱要等到明年路坎确实不会崩溃,才能付清,请你谅解,我得为华侨负责。泥水师傅一听,非常恼火,张嘴就骂……黄老师很尴尬,讪讪地笑。果然,不到半年,水塘边的路坎崩了,师傅才重砌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