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假的时候,我约了初中同桌两年的好朋友出来玩,但怎么也没想到,初中时跟老师说几句话都脸红的我们,竟然大方地跟KTV的服务员订房;
过去几年,虽然我们会在彼此的面前肆无忌惮,但唯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类似在对方面前唱歌这样,进一步暴露自己不那么好看,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的事。
但那一天,从拿起麦克风的那一刻起,我们都像脱羁的野马,疯疯癫癫地嘶吼了几个小时,并不觉得走音破音这些事,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我们第一次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玩。在大街上,我们像小孩子那样比谁走得最快,结果最后两个人都跑起来,旁人的眼神刷刷划过;
在人来人往的路上,我们只顾自拍、拍Vlog,但之前我们可是连拍照纪念某刻时刻的对方,都只能偷偷摸摸地拍,结果不是黑照就是高糊照片。同样是,因为不好意思,或者说是在对方面前,还是保留着在陌生人面前的那份腼腆。
回来之后,我发了朋友圈,附上一些照片,有搞怪的,有活泼的,我另一个朋友评论说,你好久没有这么疯了。
02.
“你好久没有这么疯了”,这句话其实是说,我见过你疯的样子,但我更多是见到不疯的你。
初中的时候,比较内向的我因为升学成绩比较好,被老师推荐做课代表,当时有点害怕,自己内向,怎么在全班人面前说话呀。但事实总是那么意外。
我带领他们读书的时候,有那么一两个人会偶尔捣乱。有一次被他们逗笑了,我控制不住,笑到全身抽动,说不了话,只能靠老师救场。
他们说笑话时,笑得最久最疯狂的是我。同桌说,你怎么这么疯啊。
笑多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减弱了,在那样一个集体中更加自在了,其他关于我疯的样子也就慢慢展现出来。
在课间,和男生们玩游戏,从头到尾,我都没忍住笑;和男生说话的时候,噼里啪啦,声贝,根本管不着;被男生玩弄时,我只管疯疯癫癫地跟他们较量,还玩过追逐。那个样子不像课代表,也不像初中生……
评论我的那位朋友,那时跟我同班,她见过我疯的样子。也因为我疯疯癫癫、大大咧咧,跟班上很多人熟悉并都玩得来,包括她在内,并且我和她成了好朋友。
03.
我和评论我的那位朋友待在一块的时候,多数是她主动,比如她主动约我,她主动选好见面地点,她主动在确认我想吃什么之后就起身点餐,她主动查询怎样到达我想去的地方等等。
在这段她很主动很热情的友谊里,我好像不再需要勇敢,比如点餐时跟陌生人说话,我好像也不用跟一群人的那种疯疯癫癫,来让自己勇敢。
因为我只需处理和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群人的关系。
所以,一开始,我还是疯疯癫癫,像个小孩那样跟她抢球,没心没肺地笑我们因骑车颠簸而抖动的样子……但慢慢地,她通过微信、QQ跟我聊心事多了,我向她讲心里话讲多了,我们之间聊的东西直抵内心,我疯疯癫癫的模样开始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冷静、理性,同时木讷、害羞又重新浮现。
她见得更多的是,我不疯狂的样子。
04.
我不再疯疯癫癫了?好像也不是,我跟初中的同桌一起玩的时候,会害羞的我依然会不顾旁人眼光,在路上唱歌、自拍。
那为什么在她面前我就不会太疯狂,就像她在我面前也不会疯狂、不会自拍而和别人自拍又是那么的自然?
为什么我和同桌没聊什么心事,多是聊两人的日常,而和她在网上聊多一些心事,感觉两个人的心挺近,但事实上又是我和同桌玩得更尽兴,更亲密,而和她却不沸也不热?
其实也就是,为什么在不同的朋友关系里,同一个人会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05.
曾经,我以为,一个人疯癫,或是做出其他只敢在那个人面前做的事,才是对对方的信任和真实。因为你可以不用顾及对方的看法,你知道对方会包容和接纳你。
所以,每次我朋友发朋友圈展现出她在我面前没有的疯癫时,我就会暗自失落,觉得我和她的友谊,不如她和别人的深厚和亲密。
也会因为她没有告诉我她最近的生活,让我感觉无法参与到她的生活中,而跟她闹脾气,忽冷忽热。
还试过特意和她拉手或挽着她的手,强行自拍傻笑等等,但其实我并不擅长做这些,或是说两人之间并没有让我很自然地做这些,只是因为羡慕别人可以那么亲密和熟悉。
最终发现要么尬场,要么所做的一切,也会在某个时刻,毫无征兆地结束。
这些都是因为我忽略了一个点,没有什么规定友谊和友谊关系里的双方,应该是怎样子的。它可以温热,可以沸腾,也可以刚好有一点温。
没必要刻意追求在每个人面前都表现一致,没必要要求别人在你面前展露所有的面,也没必要为了给友谊下定义,而特意做些不那么舒服的事。
06.
从心理学上的角度来说,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塑造了某一面的“我”。
这里的“我”是指自我,像我疯疯癫癫的一面,冷静的一面,害羞的一面等等,都是自我的一部分。
我们与他人的相处和互动的过程中,自我的某一面被激活。每段关系中的对方又是不同的个体,自然激活自我的那一面也会不同,所以才会出现我一直疑惑的: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关系里,会有不同的一面。
此外,一段关系里的两个人,关系深度、相处方式和氛围、相互吸引的友谊磁场、依赖对方的点,也会影响到,有没有那样一种氛围和感觉让对方表现出某一面。
像我和同桌,两人更多是没心没肺地闹,从中学一起值日倒垃圾时或是晃垃圾桶或是赛跑,到现在互黑、一起闯荡,我们更多是依赖对方给的喜感,所以我们会经常疯疯癫癫。
而我和另外那位朋友,两人更多是安静地聊聊心事,聊聊身边的事,聊聊自己,我们更多是依赖对方给的踏实和安全感,所以我们大多数只是静静地陪伴着,我会显露出我的木讷。
所以不是我和她没那么疯疯癫癫,我俩就没那么毫无保留,也不是我和同桌没聊什么心事,我俩就很陌生,只是我们的相处模式不一样,涉入对方的边界不一样。
当她们需要我,我会尽可能出现时,我知道,她们对于我来说,都很重要。
最后
这样,也许,就会知道,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比一段关系与另一段关系,哪一个更亲密,不是计较自己接触到怎样的她,也不是对比哪一个她才是真实的她。
而是在理解自己的多面性的同时,包容和接纳他人的多面性,相信他人的真诚和真实。
因为在每段关系所到达的深度里和两人的相处中,我们所展现出来的那一面,展现给对方的真诚,给予对方的陪伴等等,都是真实的。
当然,如若自己对某一段关系有所期望,或还是有不安和猜疑,不妨试着跟对方坦诚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期望、不安和猜疑等等,哪怕是因为自己内心有所缺失而过分不安,跟对方无关,都可以说出来。
不要害怕说出来,因为你们都是为了更理解对方,让彼此更加舒服和自在,同时让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