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时间管理100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我们开始来讲述一个新的话题——关于人际的效率。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谈到一个人的成功,15%靠能力,85%靠人际关系。

哈佛大学“幸福的方法”这门课指出:我们不要去追寻财富、名望和美貌。我们要反过来关注自己的成长,对人际关系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对人际关系和对社会的贡献,可以简称为对人际关系的贡献。

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成为强连接、强关系。

我们把对社会的贡献,或者跟社会更多人的交往称为弱连接,也就是强弱之分。

本质上来讲,能力加上人际关系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在我们的课程当中,我们一直讲要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甚至是做出长达一生的努力。

乔布斯、巴菲特、比尔·盖茨......他们告诉我们,要让我们去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所以我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就是找到自己一生的志趣的所在,把它发展成为优势,然后能够奉献给全社会。

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客户的需求。也就是说,一家公司要对社会有意义。

一个人,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存在就是要用我们的优势去服务他人,并从中得到我们的财富,获得时间的自由。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分享人际关系这部分。

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比起我们的能力更重要,甚至它也是滋养我们拥有一个专长或者能力的土壤。

我们用证据和研究来说话:

76年前,哈佛大学开展了史上历时最长的成人发展研究,跟踪了268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探寻影响人生幸福的关键。

人生赢家的标准其实十分苛刻。

主持这项研究的教授说,赢家必须10项全能。

10项标准里面有2条跟收入有关,4条和身心健康有关,4条和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有关。

来自《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这批人可谓是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

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

有人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遭到夭折......

最终在这268人里面确实涌现了不少成功的人士,有4个美国参议员,一个州长,甚至还有一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这200多份人生档案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首先,以下因素不太影响人生的成功:

1、男子气概;

2、智商:智商超过110以后,就不再影响收入水平;

3、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高低也影响不大;

4、性格外向内向无所谓,也不是非得有特别高超的社交能力;

5、家族里有酗酒史和抑郁史的也不是问题。

真正能影响10项全能,帮你迈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的因素: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自己不酗酒,不吸烟,锻炼充足,保持健康体重以及童年被爱,共情能力高,青年时期就能建立亲密关系。

其实我们刚才谈到的哈佛大学的整个研究,和易效能推崇的线上的人生是一致的。

线下的人生就是由坏习惯组成,其实就是工作效率低下,没有时间去健身,也没有时间去维系良好的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

线上的人生就是由好习惯组成,让我们把要事优先做完,然后腾出时间和精力关注着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维系家庭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去奉献给更多人让我们人生越来越成功。

从线下转到线上需要一个过程,我们100期的课程,就是要陪伴你,陪伴你成长,成为那个你想要的精彩的自己。

每天让自己精进一点点,每天让自己更优秀,去影响更多人,我想这就是人生的赢家。



总结:

一个人的成功,15%靠能力,85%靠人际关系。

我们不要去追寻财富、名望和美貌。我们要反过来关注自己的成长,对人际关系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本质上来讲,能力加上人际关系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找到自己一生的志趣的所在,把它发展成为优势,然后能够奉献给全社会。

以下因素不太影响人生的成功:

1、男子气概;2、智商:智商超过110以后,就不再影响收入水平;

3、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高低也影响不大;

4、性格外向内向无所谓,也不是非得有特别高超的社交能力;

5、家族里有酗酒史和抑郁史的也不是问题。

我们的存在就是要用我们的优势去服务他人,并从中得到我们的财富,获得时间的自由。

10项标准里面有2条跟收入有关,4条和身心健康有关,4条和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有关。

每天让自己精进一点点,每天让自己更优秀,去影响更多人,我想这就是人生的赢家。



上文回顾:

我可以接受自己的失败,但是我不能够接受自己没有尝试。

如果你没有去追求梦想你可能被这个公式困扰:我想要X,但是Y。我想要什么什么,但是我什么什么。(举例:我想要什么,但是我没有钱,我没有时间。)

有梦想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梦想再大也不嫌大,追梦的人再小也不嫌小。

实现梦想的三步骤:

第一、给梦想设置一个期限

第二、有梦想要大声说出来,不断地分享,直到最终能够实现它。

第三,要把大的梦想,转化成目标,再转化成一个两个小小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再转化成行动。

不要只看到困难,而是应该去想如何解决。

分享、设计,运用易效能的理念,把一件杂事转化到下一步行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