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三个篱笆,实现更多人生可能性。

什么是信念呢?

信念就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主观判断。

生命的成长是从内部核心开始的,信念系统就是每个人赖以为生的内部核心。

所以改变自己,从改变信念开始。

信念的最基本意义,是帮助生命活下去

就像种一棵小树,为保护小树不受伤害,会在树旁边围一圈栅栏,保证这棵树有安全的成长空间。

现在这课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树干足够粗,原来保护它的那圈篱笆却开始成为它的限制,卡在树桩上,甚至磨损了树皮。

这就需要把原来那些保护它的篱笆拆掉,或者变成一圈有更大空间的篱笆,给这棵树更大的成长空间。

做为父母和一个生命个体,哪些是我们需要拆掉的信念篱笆呢?今天就分享三个。

第一个篱笆“应该如此”。指“事情理应如我所认为的那样发生”。

比如:孩子应该回家先写作业再去玩,孩子应该听话,有礼貌,父母应该好好爱护我,伴侣应该时时刻刻都懂我……。

当我们有这么多的应该时,当“应该”没有发生时,我就会非常愤怒,甚至引发冲突。

如何拆掉这个篱笆呢?

就是从受害者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凡事既然发生,就有它的里有。我无法控制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我能做的是,在这个当下好好地照顾自己,不影响自己的正面情绪

第二个篱笆是“托付心态”。

很多人习惯以“托付心态”连接与外界互动。比如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父母,期望自己事“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或者孩子的人生托付给学校,给该子照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大学;把孩子的人生托付给老师,找最好的班主任,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把孩子托付给最好的单位和领导……一辈子,就这样把人生不断地托付给外面的人、事、物。

很多父母常对孩子说诸如此类的话,“因为你考的不好,所以我才不高兴”“因为你不听话,所以把我气病了”“因为你没出息,所以我在众人前面没脸面”……当这些话脱口而出时,父母在内心已把孩子和自己捆在一起,将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托付给该子。哪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要想突破这个篱笆,就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能托付于他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个人都可以照顾好自己,活出各自独立的人生。不去托付给对方,也不被对方托付。

第三个篱笆是“没有办法”。

父母和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后常说:“我没办法,不知该怎么做。”每当这时,我们的头脑和身体都会停下来,无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提出更多可能性。

成功的人总在为改变、为解决问题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总在为不行动找理由。

怎么破呢?

用“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来突破。永远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第三个方法”上,当你专注于寻找解决方案时,突破就开始了。

应该如此、托付心态、没有办法,试试看,打破它,人生会有哪些不同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