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定了七点半的闹钟,实际上还没等闹钟响起她就醒了,早饭是牛奶鸡蛋加一个沙琪玛。
她走路不便,做什么都慢。换好出门的衣服,时间就已经8:30了。
背上双肩包, 用单拐在屋里试走了一圈儿,感觉还能行。
走到离小区大门最近的休闲椅坐下来,用手机叫顺风车,马上匹配了一辆100%顺路的,而且距离这里只有几百米。
她赶快往大门外走去,无奈刚下过雨不久,地上大部分还是湿的,她只能小心翼翼的挑水已经干了的地方,把拐放下去,脚尽量踏实,速度就更慢了。
终于走到路边,手机上显示车还有一百多米。这个点还没过高峰期,门口这条窄窄的路有点堵车。
等了十多分钟车才到,后座坐着一个年轻女性。她打开前面的车门,先把拐放进去,然后才侧身上了车。
后面的乘客一直专心致志的看手机,司机面无表情的看着她上了车,也没有核对她的手机号码。
当她走进医院门诊大厅,首先看见三个坐在轮椅上的病人,左边的是普通轮椅,由一个年轻男人推着。
靠右边一个老头独自坐在电动轮椅上,旁边是挂号的队伍。
一个小轮椅横穿大堂朝右边走过去,轮椅上是头发花白,穿着格子短袖上衣的老头,推轮椅的中年男人半弯着腰。
这个轮椅和她之前坐的轮椅相似,但前后轮还稍大一点,丈夫每次推她出门的时候也是这样半弯着腰。
刚开始她还不明白,为什么每次推一段路丈夫就要站着休息一会儿。后来才明白是因为轮椅的把手不够高,推的时候只能弯着腰,所以推轮椅的人腰很累。
这个设计不合理,推轮椅的应该都是成年人,这样多伤腰啊。
尽管直行电梯厅在大厅后面,她还是要舍近求远。上下斜梯时要跳一下,她站不稳,有一次差点摔倒,从那之后就不敢再乘斜梯。
就像小区里铺着砖的便道,腿好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坐在轮椅上才知道坑坑洼洼的地面,轮椅在上面弹跳走的是多么艰难。
那时她出院还不久,稍有颠簸伤腿就会疼。但通往小区侧门的路都是被踩得坑洼不平的砖块,她只能用双手托着伤腿,这样腿会平稳一些。
走到电梯厅,眼见一部上行电梯的门马上要关闭,她走路的速度赶不上了,只能等着上面的电梯下来。
跟他一起站着等电梯的是一位穿着护工服的中年男人,电梯下来门打开,护工抢先一步走到门边,伸出胳膊挡着门,示意让她先进去。她心里很温暖,连声道谢,下电梯时也是如此。
走到上次看病的诊室,导诊台没有护士值班,黑漆漆的没亮一盏灯。她感觉有点儿奇怪,诊室门口的屏幕上显示的是内科。她拿出手机查看,发现这次是在二楼外科。
这次医生给开了半个月的药,除了原来那一种,增加了两种中成药,装了满满一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