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难得的空闲时间,在书房读红楼,我也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读它了,每次读都感觉它都是不一样的。脑子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爱林黛玉,却想成为薛宝钗?
01|黛玉
世外仙姝寂寞林
87版《红楼梦》真是一版深抓原著精髓的良心之作。好的作品,主人公无不寄托着作者最深的自我。无谓哪个更好,黛玉、宝钗无疑是红楼中曹公最爱的两个女性角色。
初看红楼,囫囵吞枣;再看红楼,觉得宝黛只是初恋情热,早晚会磨灭;现在看《红楼》,却觉得黛玉很生动,是有表情的,是极有存在感的,是活生生的人物。
看的时候,很为黛玉的一颦一笑打动,“风流袅娜”这四字形容的恰到好处。抿嘴间、行动间、眼波流动间,牵动人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意思是:看宇宙人生,既要生存在其中,又要能置身事外。生存在其中,有了真实的体验和实践,就能把那些体验想法写出来。人置身其中,就有了生机,生活,生命,文章诗赋也可以生动。而置身事外,就能清醒的观察(旁观者清的意思)。
这也是黛玉和宝钗的不同之处。
黛玉文采出众,缘于她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她一生爱好是天然,有份对生灵草木的悲悯与共情。
潇湘馆曲径通幽处,翠竹环绕,是她和宝玉最爱的地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想来都美。窗上糊着软烟罗,案上陈列笔墨纸砚,藏书累累。刘姥姥惊叹:“这哪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她有过不少使小性子的时候,周瑞家给她送宫花,她出言讽刺;湘云说小戏子像她,她拂袖而去;更别提吃了多少宝姐姐的干醋,但读者爱她怜她,总觉得情有可原。
十二三岁的年纪,敏感的青春期,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得“贾府上下夸赞,皆道强于黛玉”的宝钗,不论是出于对宝玉的护食意识,还是少女的争强敏感之心,她的”矫情”都有因可循。
有外祖母的庇佑,她是贾府最受宠爱的小辈之一,可父母已故,她无可依仗,元春对宝钗青睐有加,宝玉宝钗有金玉良缘之说,连湘云也有金麒麟。她何尝不感到压力呢?
黛玉葬花,源于伤春悲秋,感怀身世,更因她的心没有着落,悬在空中,欲落往心归处,又不能安心。宝玉,对她特别,但对别的女性也是温柔解意,少女的心便开始了患得患失、百般试探。
由此也可以看出黛玉的特点:没心机;有灵性、有才气;追求美感;有生活情趣;注重精神世界。
这和家庭背景、性格有很大关系。
黛玉父亲林如海,祖上五辈袭爵,本人探花出身,官居盐政之位,是个肥缺。林家,也是钟鸣鼎食、诗书簪缨之族,贾母能将最心爱的女儿嫁给林如海,可见林家的实力。林黛玉自小在探花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喜读诗书,对精神世界有追求。
她和宝玉是契合的知己。树下共读《西厢记》的那几集,也是宝玉逐渐认识“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过程。虽然我不爱给《红楼梦》扣反封建反礼教的大帽子,但他们俩追求自由的天性倒是一样的。
黛玉追求美感和诗意。她有一颗真心,也要一颗真心;她为宝玉命都不要了,更别说什么仕途经济。她为的是她/他的心。
爱她,因为她是活生生的少女,是为爱患得患失的热恋中人,是诗意敏感的画中人。她身体不好,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美人灯,骨子里却是有情趣,有“生命力”的。
原先,她也敏感矫情,但在和宝玉互明心意后,她的心定了,也不再那么使小性儿了。她爱调笑人,但是姐妹们爱和她玩,香菱学诗也向林妹妹请教,绝不是只为了林黛玉文采出众。
爱她,或许是为了她是真实的一个人,她尖锐、敏感、矫情、爱面子,但外冷内热,鲜明可爱。和宝玉之间的争吵烦恼,就像年少时为某个白衣少年辗转反侧的我们,他到底爱不爱我?有多爱?为了我,他会怎么做?
心中的一个个问题,让她不自知的发起了脾气,也开始自苦,让旁观的我们跟随宝黛感情和她的烦恼而心潮起伏。
她自有一股尤物的美。这尤物,不是玩物,而是佳人。
她的爱,外放而直接。会为宝玉和宝姐姐云妹妹的亲近而吃醋,会为宝玉挨打哭肿了眼,会怕宝玉雨天摔倒送出琉璃灯,她们总是在黛玉生气、宝玉哄人的循环中,但在吵架中,在试探中,渐渐明了了彼此的真心,无处不是细碎的暖意、柔软的爱意。我们想要的,难道不是一个会表露爱、会沟通的爱人吗?
然而,黛玉这样的人,俗世容不下她。曹公原本就是借绛珠仙子之名,以神佛志怪之故事,抒发内心的遗憾与感叹。
黛玉,是“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她美而有才,然而不够有用。
在他人眼里,她的病态压倒了美态。终日病歪歪,怎么好生养。木石前盟,抵不过金玉良缘,不是因为爱与不爱,而是在于现实的博弈。
黛玉葬花,是怕污了花,要用绢袋收着,埋于香冢;她的出生处境,让她可以终日在风花雪月、诗词歌赋中流连;而普通百姓如刘姥姥,盼望的是“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才能吃了填饱肚子。
02|宝钗
山中高士晶莹雪
成年人,谁不是一边哭着挣扎,一边努力生活?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当父母的医药费、儿女的学费、车房的压力摆在眼前,你不得不身负重压,努力前行。谁都有自己的烦恼,只是不可与外人道也。
就像宝钗,出生皇商之家,生来富贵,却也有许多烦恼。宝钗通晓世情,固然因为商人家庭天性逐利,也是出于无奈。
父亲早逝,母亲能力平常,唯一的哥哥薛蟠又是个不长进的,所以她早早通了世故,想靠自己多长点心眼,多帮母亲操持一点。贾家开始衰败时,她和王夫人说自家也是这样过来的。短短一句,道出无奈。
家里在走下坡路,怎么办?
原来她是打算选秀女入宫的。元春说过宫中是见不得人的地方,作为皇商之家,她何尝不知?但薛家呈现衰败的势头,靠哥哥薛蟠不可行,选秀不失为一条路。
人总要去选择,聪明如宝钗很明白。
想成为宝钗,并不是说我们想嫁给不爱自己的人,守寡一生。而是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社会人,无形中都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傲骨嶙峋,会被社会磨的血肉淋漓,而像宝钗一样,做一颗圆润的珍珠,看起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宝钗的体贴一直为人诟病,但贾府看戏,宝钗点些贾母爱看的热闹戏,身为晚辈,这也不能说是过错。
金钏儿自杀后,她劝慰王夫人,说“金钏儿可能是失足掉下去的,纵然有这么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足为惜。”这听起来绝情,但场面上,她要宽慰王夫人,且以宝钗的务实主义风格来说,活着绝对比死去好。
第五十七回,史湘云看到莺儿收起来的当票。她不认得,好奇心大作,以为是什么好玩物件,特意偷偷拿出来,兴高采烈的给姐妹们辨认。黛玉一看,也不认识;只有宝钗一眼认出那是邢岫烟的当票,连忙收了起来。
邢岫烟过得艰难,把衣物当了来生活,宝钗这么做,维护了她的尊严,也可以看出她比湘云、黛玉更务实。
湘云、黛玉都是千金小姐,接触实务少,没有理财的理念,而宝钗却很早就懂得钱的重要性。
姐妹们办诗社,湘云一时兴起,撂下话要请大家吃螃蟹宴。宝钗背后第一时间提醒湘云,螃蟹宴是要钱的,你婶婶怎么会给你。
湘云很是为难,但又怕反悔会扫了大家的兴。宝钗告诉湘云可以从自家伙计田里拿些好螃蟹,烫上酒,大伙儿热闹热闹。宝钗言辞恳切,明明是她在付出,却丝毫没有施恩的姿态,给湘云留足了体面。
日常生活中,对黛玉的打趣,她总是一笑而过;黛玉看了《西厢记》后一时失言,她暗中提醒;黛玉身体不好,想吃燕窝,又怕招得贾府的人背后议论,她雨夜派人给黛玉送去上好的燕窝。
这样的好友,你敢说,你不想要?谁说宝钗无真情?或许因她内敛、无声,总让读者忽略她的好。
宝钗和黛玉说过,自己小时候顽皮的时候,也看过《西厢记》这类禁书,不是假话,每个沉稳的少女何尝没有过调皮的时候呢?
宝钗扑蝶为什么美?因为宝钗肌骨丰润,也因出自天然,少女活泼的美感跃然纸上。
正如她体内的热毒一般,她的内心想必也有着热情,经四季的磨砺,做出了冷香丸这药,压下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成了沉稳守拙、平和淡然的宝姑娘。脂砚斋批:“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03
元妃省亲时,姐妹们各作一诗,宝钗黛玉皆草草应付,脂砚斋批,“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宝钗是曹雪芹亲自认证的“山中高士”,自然不是许多人心中虚伪圆滑的绿茶婊。她更多的是经历人情练达后的淡定从容,与看穿世情后的通透理性。
顾城说宝钗:“宝钗生为女儿身,却并无多少女儿性。她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确是一种天然的“合适”。
这种“合适”与“有度”,恰恰是最难把握的点,需要极度的清醒与极致的聪明。
宝玉和黛玉不能终成眷属,除了家人的反对,还因为宝玉自身的实力不够。
爱是真的,可无能为力也是真的。
爱,我们都想要。可争取爱的权力,有让爱的人和自己都过得好的能力,却是要培养的。
宝钗是难得的明白人,她知道:人生在世,实力说话。
她劝宝玉走仕途,是因为她早就明白,现实社会不同于大观园,大观园是可以做梦的桃花源,现实却是会狠狠打脸的。
她没有盲目的安全感,不像大观园其他人各怀心思,或打肿脸充胖子,或掩耳盗铃,或抓紧机会捞钱。
她理智,通透,懂得世俗的规则,所以她明白了自己能力的极限,知道对家族的命运自己无能为力,因此在残酷的现实和如水的时光里,将热情寂灭,化作繁华中的一缕枯索。
在古代,女子不能参加科举,只能靠嫁人改变命运。宝钗空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情,却只能困于后宅,浪费了满腔的博学。
她解读《山门·寄生草》时的风姿,令人仰慕,倘若生在现代,宝钗又该是怎样的一个精彩人物?
现代女性,可以自由求学求职,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开始憧憬未来,追寻梦想,野百合也有春天啊。
黛玉,纵然是心之所向,但我们大部分人追求的,却是成为宝钗,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认清自我,更好的实现梦想。
宝钗,是“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她的美,“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是我们想成为的人,但终其一生,恐怕只能仰望她的好,学其形而不能得其神。
淡极始知花更艳,宝钗的好,如蘅芜苑的草木之香,让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