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吴赫笛
疫情居家办公这段时间,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读后感觉豁然开朗,很受启发。
这是一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全书采用了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形式,一个青年与一位哲学家之间的对话,看起来很轻松。说起阿德勒,他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但是我们往往对弗洛伊德和荣格了解的比较多,对阿德勒的熟知程度相对要低不少。在心理学观点上,弗洛伊德主张原因论,而阿德勒则主张目的论。
弗洛尹德的原因论是有缺陷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往往从过去来找寻找问题的原因,把现状归因于过去的影响,比如童年的经历和创伤,这就会导致决定论,即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而过去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意味着现状也无法改变,也就更没有什么未来了,这显然是错误的。例如,你感冒了去医院看病,医生只是分析你是如何感冒的,仅仅找出你感冒的原因但是却不给你治疗,这又有什么用处呢。当然了,过去的经历肯定会对现在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过去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阿德勒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过去的影响。不管被给予了什么或者拥有什么,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被给予或者拥有的东西,并用好这些目前拥有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别管手中的牌如何,关键是怎么打好手中的牌,如果一味的从手中的牌找原因,总是抱怨自己的牌不好,把一切都归结于自己手中的烂牌,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既然手中的牌无法改变了,那就认真对待手中的牌,无论是好还是坏,用好这些牌,努力想办法用好手中的这些牌。
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课题分离的观点。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做到课题分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首先要分清课题,也就是分清这是谁的课题,然后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例如,别人讨厌不讨厌我,别人如何评价我,如何看待我,那是别人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至于别人如何想如何看,那都是别的课题。我觉得这有点像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己怎么走,这是自己的课题,至于别人怎么说,那是别人的课题,不必去理睬。打个比方,你只能把马牵到河边,至于马喝不喝水,那就是马的事儿了,马喝水不喝水,那就是马的课题,而不是你的课题,把马牵到水边,才是你的课题,马到了水边,你的课题就完成了。
那么如何分清这是谁的课题呢?这就要看后果由谁承担。比如马喝不喝水,后果是由马承担的,所以这是马的课题。再比如,书中举了孩子学习这件事为例。孩子学不学习,后果是由孩子承担的,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后果是由孩子承受的,所以学不学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但是,这不是说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在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要及时提供帮助,提供支持。
我认为,书中最具操作性的一点就是课题分离的观点。我们往往希望被别认可,有被认可的欲望。这就导致我们会在意他人的眼光,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别人讨厌自己。所以,我们往往迎合他人,讨好他人,需求别人的认可。这就导致我们是按照他人的期待而活,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人生只有一次,自己的人生,当然要为自己而活。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如何评价自己,那都是其他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我们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各自做好自己的课题,人际关系的烦恼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书中有句话,“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被人讨厌是你活的自由的证明。被人讨厌,是人际关系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不惧被人讨厌,你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活的自由,做真正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本心而活。
对于阿德勒的“他者信赖”的观点,他主张无条件的相信他人,我并不赞同,也不想实践。对于课题分离,值得一试。做好课题分离,烦恼轻松飞走,让干涉你课题的人见鬼去吧。
(作者:吴赫笛,徐州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