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五六章,五六章讲了两个关联的主题,围绕的是领导者,第五章讲的是领导者的优势,当然文章并没有直说,而是从跟随者挑战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
一个非常人性化的例子:
例如,一位55岁的副总裁当不成总裁。等首席执行官过几年到了65岁退休时,董事会将任命一位48岁的接班人。
这位55岁的副总裁已经没有当总裁的机会了。要想得到这个提升机会,他必须比现任总裁至少年轻10岁才行。
在抢占心智的战争中,没有竞争机会的产品往往也会落得个相同的下场。
说明什么,要取代领导者的地位困难在很多时候成功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要等领导者犯错误,或者是时代的变化自然的消退。没有这两个因素,自身努力往往并不足以改朝换代。
就像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在小溪里放几片树叶,看他们相互追逐,然而大多数时间后方的树叶很难超上前者,因为遇到顺流,前面的总是走的更快,遇到障碍,明显后续的树叶在超越前也会碰到相同的障碍。
当然解决的方法也是明确的,那就是换一根跑道,找到类似但又是差异化的定位。
第六章讲的内容是领导者如何来防止被超越,按照第五章的理论,这是相对简单的。
领导企业应当利用其短期灵活性来确保长期稳定的未来。事实上,市场领导者一般都是在人们心智里建立了新的品类阶梯、并且把自家的品牌牢牢地固定在阶梯最上一层的公司。
有个这个优势,剩下的事情就是防止被相邻的跑道超越,实际上领导者在这方面实际也拥有优势,前提是你要意识到有人要超越你,意识到了这一点,拦截的方法有很多,本质上就是自己也切换跑道进入相邻的领域,因为领域相似,领先的优势可以继续发挥。切换的手法有很多,推出新产品,建立新的子品牌,甚至收购都可以。
实际上这其中正真的难点是你要意识到新跑道的重要性,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的话你就会想想诺基亚或者柯达。
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领导者的不宜做的事,就是把追随者赶尽杀绝,文中认为多个品牌共同才能支撑起一个细分市场,传统行业也许这样,家电,汽车似乎都是这样,但是互联网品牌却基本上不遵循这个原则。互联网的复制成本太低,使得在足够的资本推动下更容易完成超越,所以作为互联网产品的领导者就要更加小心,实在不行就买买买,收购了放心,宁可多收十家,不宜漏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