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年代,业余生活贫乏,工余饭后,闲得无聊,那时还没有到谈情说爱的时候,男女授受不亲的理念根深蒂固,大多业余时间都是男的一拨儿,女的一伙儿,或坐在场边,或爬上屋顶,数星星、看月亮,吹牛侃山。好不容易求得带队干部给搞到一根钢管绑了个单杠,业余生活中多了些欢声笑语,又可惜好景不长,有位知青在单杠上失手摔下来,可叹单杠无辜躺枪被勒令拆除。
忽一日,传来邻村柴厂晚上要放电影的消息,这无疑是黑夜中看到了曙光,瞌睡时摸到了枕头,大家奔走相告,相互邀约~晚上去看电影!下午上工时已是心神不定,多次央告队长早点儿收工,别误了晚上看电影。轮值做饭的也配合的天衣无缝,早早地做好了晚饭,同伴们收工放下农具,擦把脸就可开饭。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几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换上干净衣服,兴高采烈,结伴同行。那一次是封门闭户,全体出动,一路上有说有笑,回来时相互关照,什么男女有别,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倒是初次体会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感觉。
从那以后,三乡五里但凡有放电影的,(你先打住,什么叫三乡五里?应该是十里八乡!少见多怪了吧?十里八乡多远啊,咱打个折不行吗?三乡五里是俗语方言,指附近的地方,别那么认真,不就打个比方吗。)我们是一场不落,那时候的电影少,无非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故事情节背都会背了,还用再看?每次去邻村看电影,无非就是去会会同学,见见朋友,换个心情,看电影倒在其次,套用现代流行语就是:“哥看的不是电影,哥看的是心情!”
有时候我们村也会放电影,轮到我们做东道主。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夜晚,放映场在前街的小广场上,我们几个知青身裹破棉袄,腰里扎根麻绳,有围巾也不好好戴,竖着系在脑袋上,上面再扣上一顶帽子,在人群中游来荡去,尽情的释放,一副吊儿郎当、满不在乎的模样,别人看了还真的不敢惹。别惹哥,这在哥的地盘上,没准儿看谁不顺眼会拎出来修理一番。那晚放的什么影片,一点也没有印象,只顾着浪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别说看露天电影了,电影院都懒得进,社会在进步,我们在变老,静下来回忆往事也不失为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