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育儿咨询的最大问题是,它总是趋向两个方向之一。要么把你推向控制欲,提供你各种手段难以置信地管控实现各种明确结果,要么力劝你完全放弃管束(别婆婆妈妈的!离开你的孩子!)。
整个育儿咨询史就是这两个方向的博弈史。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美国育儿咨询行业兴起,源于行为主义的专制教育盛行。根据这一理论,孩子必须按被告知的行事否则将被惩罚。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不用严厉的奖惩制度培养起来的孩子将失去控制。专家警告说,即使抱起一个哭泣的婴儿也会加强(婴儿的)哭泣行为。
基于这一理论,母亲令人窒息的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一位行为学家建议:永远不要拥抱亲吻孩子,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上。如果必须的话,当他们说晚安的时候亲吻他们的额头。早晨跟他们握手……试一试。一星期的时间你就发现完全客观地对待你的孩子是多么容易,于此同时,你将为曾使用自作多情的,感情用事的处理方法感到十足的羞愧。
1940年代,因为约翰·鲍尔贝的著述,深情依恋重返(家庭),提倡者援引孤儿院儿童失去母爱变得孤僻的案例。尽管它与行为主义强调管理形成鲜明对比,但依恋理论仍然暗示了好的结果可以通过管控得到。
1946年,斯波克博士提出“相信你自己。你知道的远比你认为的多。”以鼓励父母。他提议父母忽略“专家”意见(采用他的)。在他的《婴幼儿护理常识》一书中,他揭示了理论具体可应用的领域。例如,关于厕所训练,他建议父母“友好随和地处理厕所中的事情。”
这些关于管控或者放弃管控的学说,在数十年间轮流执掌风潮。1950年代,由于B.F.斯金纳,行为主义学说重新得到了关注。1940年代中期,斯金纳以他亲身女儿为极端例子证明所需要的有效管控。一篇热门文章称,他女儿人生的前11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赤身裸体呆在一个温控箱里,(箱里的)床单通过转动一个曲柄来更换。据斯金纳说,他的妻子乐得减轻育儿负担,而且孩子快乐、健康、朝气蓬勃。
1960年代中期,相反的思想恢复流行。专注于帮助孩子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根据解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流行书籍像《如何养育一个更聪明的孩子》鼓励父母通过提供丰富的刺激,儿童游乐场所,具有挑战性的玩具最大化儿童的潜力。同时作者关注鼓励孩子自我实现,孩子们的发展依赖于父母营造一个对这一过程最有益的环境。1970年代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培养方式的地位。
当代育儿咨询的分歧弱化,更像是人们自己选择一次冒险的机会。如果你缺少的是一种管控理念,你可以在书本如《积极行为支持育儿法:一本改变孩子难以相处行为的实用指南》找到它。如果你希望退出行为斗争,信任你的孩子和你的天性,你可以在书本如《舍弃权利斗争育儿法:沉着、冷静、镇定地养育快乐、坚韧的孩子》找到支持。
这两种极端仍然掩盖着挑战。真正有效的育儿法,并不是极端的管控或完全的放任,而恰好在两者的中间地带。一个好家长总是处在这矛盾中。一个好家长会问,“我该多努力地去尝试管控我要的结果呢?我应该给他们多大的自由呢?我什么时候该握紧绳子,什么时候该放任呢?”。
你永远不会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决方案的理念违背了问题的本质。就像有效生活必须在生与死之间找到平衡一样,有效育儿也必须在依恋与独立,联系与分隔,控制与放任中间寻求平衡。有时,处身其间让人焦虑。每个举措都像是一个错误。另一方面,仅仅为了维持某种平衡,你的行为包含了愿景和重新审视,大和小的修正。不过,如果你正这么做,真正让矛盾存在,并生活在这混乱之中,一些日子之后一切会变好。平衡自然就会出现,边界会明确,斗争(内在与外在的)将暂时停止。
本文转载自 云树心理 http://www.ctsay.com/article/article_read/id/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