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经络的走向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它纵横贯穿人体,跟天上的星晨对应在人体里气机运行的路线。
12条经络,有固定的交接规律,固定的走向。走向交接规律图如下:
经络作用:1、经络所过的身体局部治疗作用;2、本经络的其他特别效用。
穴位:经络脏腑之气的出入口。
第一类穴位:五腧穴:井荥输经合,相当于是这条经络上的各种关卡。
第二类穴位原穴。比喻成向这条经络上的秘书处。所以她跟脏腑之气是息息相关的,密切关联的。
第三类穴位络穴,他可以关联与之相表里的一些经络。以及可以联系到其他一些相关功能的经络。
取穴
骨度分寸法:
1、腋前纹头或腋后纹头到肘横纹或者尺骨鹰嘴(屈轴尖尖的地方),长度是9寸;无关乎高矮胖瘦,只要是腋前纹头到肘横纹,分为9份,就是9寸。
2、肘横纹到腕横纹,长度也是12寸。
二、分别介绍手三阳经的主治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端——食指指尖。这条经络从食指指尖沿着手背,上到小臂外侧的前沿,再沿着大臂的外侧前沿一直上到肩部,再通过喉咙进入到下牙当中,最后交到我们的对侧(即鼻翼旁边的这个位置)。
手阳明经络的作用:对于热性病症效果会比较好。比如因缺水而出现的一些热症或者干的症状,例:眼睛发黄(非黄疸);缺少津液濡润嘴唇包括出现口干咽燥以及容易出鼻血此类的热性症状。
举例:因大肠干燥导致的便秘及口臭,甚至微微有些发热的症状,可以刮一刮大肠经。刮完之后一般人会通过排便把身体里面多余的积热带出来,从而减轻积热症状减轻或消除口臭。
三、穴位的特别效用及总结。
手阳明大肠经的特别穴位: 1、三间穴,如下图:
治疗效果:解热利咽,咽喉肿痛等,比如像有东西卡在喉咙里,
合谷穴作用:面口合谷收(头面部包括口腔问题);外感表证(例:风寒感冒,因风寒感冒导致的剧烈头痛等);治疗痛症(通过针扎合谷穴来镇痛);行气活血(例:治疗血瘀,如痛经:合谷配三阴交/风疹:曲池配合谷)
偏历穴:络穴——利小便(尿频尿痛尿不尽)
曲池穴:清热,治疗外感热病(肝阳上亢,或者因肝或者肝火上扬引起的高血压或者胃火炽盛,牙龈肿痛等热性病症);作用2:美肤要穴,治疗皮肤病。尤其是对于血热、血毒导致的皮肤病,如湿疹、手痒皮肤痒等症状,例:风疹:曲池配合谷。
肩髃穴:肩颈背疼痛:肩髃配风门或配中渚或配大杼
迎香穴:口眼歪斜;尤其是胆道蛔虫症,效用明显。
手太阳小肠经:起始端:小拇指外侧,然后上到手腕,沿着手臂外侧后缘,外上到大臂后缘,再绕着肩膀、颈部后方,然后上到头面部一直到眼睛旁边眉尾位置。
作用:跟手阳明大肠经作用相似,针对于缺水之类的干燥症。区别在于手阳明大肠经偏重于津,手太阳小肠经偏重于液。虽然都是液态,但津比较清晰,流动性快;液比较浑浊,流动缓慢。
少泽穴:针对症状——乳汁少,奶水下不来,轻度乳腺发炎等。少泽穴因很小可放天天艾洞眼。
后溪穴:后溪是腧穴,可通督脉。功效:腰背痛,包括一些陈旧性腰痛,有很好的通经活络效果,因为它可以通督脉,刚好是循整个后背并经过后腰。
腕骨穴:针对症状——肩膀疼痛。 肩三针:条口、养老穴(针对症状:视物不清等)、肩周的阿是穴。 肩周炎:腕骨配肩三针
天宗穴:肩胛疼痛,可辅助诊断乳腺增生。
听宫穴:(找穴位要点:微微张口)针对症状:耳聋耳鸣等
手少阳三焦经:可治疗症状比较多类。胸胁胀痛,满闷胀疼等一些热病。
关冲穴:针对症状——心火旺,心火导致的烦躁,也被称之为急救穴,夏天中暑可掐关冲穴。
中渚穴:针对症状——肩背手肘疼痛,早上起来手指不能伸直,或者僵硬。
外关穴:针对症状——感冒轻微发热,五官头面部调理。
支沟穴:经穴。胸协,肋间神经痛,或因肝胆病出现的两侧胸胁疼痛,包括一些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作用2:实秘:支沟配天枢,丰隆;虚秘:支沟配足三里,气海,照海。
翳风穴:针对症状——耳鸣耳聋以及化脓性中耳炎。通常会配上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
丝竹空:针对症状——眼睛肿痛、胀疼,以及眼皮不自觉的跳动。
经络运行时间:
大肠经卯时,五点到七点
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
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