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丝

        消去一身暑气,转眼又迎来一阵凉风。群山褪去夏季的翠绿,披上一件件彩色的外衣。尤其是到了黄昏时刻,在夕阳的映照下十分好看。我最喜欢坐在一个小角落,把那山色霞光尽收眼底。在色彩的交映之下,我已分不清自己身处梦境还是现实。

      恍恍惚惚间,记忆仿佛回到童年时候。

      出生陕北的我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那一碗粉条。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投入粉条的制作当中。童年时候的每次寒假,我都要在姑姑家待几天,她做的粉条很香。

      有次寒假,也多亏我去的早,正好赶上姑姑家做粉条。我亲眼见证了一颗颗圆溜溜的土豆最终变成一根根银丝般雪白的粉条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依旧震撼不已。

      姑姑家住在山里,风沙很大,常常会迷得人睁不开眼。姑姑和姑父习惯在劳动时把羊肚子手巾缠在头上来抵御风沙,我也学着他俩的样子缠上了羊肚子手巾。

      我们把土豆搬到院子中央,场面极其壮观,粗略计算估计能有一百个左右。接着就是土豆的清洗工作,一个个土豆被丢进一个极大的铁盆里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清洗,直到清洗干净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然后便是将土豆磨成淀粉,姑姑往石磨上添土豆块,姑父则是拉动上面的磨盘,通过旋转把土豆磨成糊状。姑姑把土豆糊糊倒在准备好的纱布上交给姑父来挤压过滤到大缸里,这样做可以把含有淀粉的白色汁水和土豆的纤维、渣滓分隔开来。之后过滤出来的白色汁水还要在窑内静置一夜方能开启下一步。这几乎是整个土豆粉条制作中最繁琐的一步,但也是做好土豆粉条的关键。

        次日,天空飘起小雪。经过一夜的时间,淀粉沉到缸底,上面的则是清水。姑姑和姑父撇去上面的清水,取出缸底的湿淀粉,进行下一步加工。

      姑姑和姑父把湿淀粉倒进大瓦盆里,挽起袖子开始揉面——这得使足了劲儿,把淀粉团揉得又韧又滑,直到面团能在指尖拉出细而不断的丝。姑父守在灶台边烧火,铁锅的水咕嘟咕嘟滚出白汽,裹着灶膛里的柴火味,把腊月的寒气都烘得软了些。姑姑端着漏瓢站在锅沿,手腕轻轻一颠,粉糊就顺着瓢底的圆孔坠进沸水里,瞬间凝成银亮的细条。

        粉条在沸水里打个旋儿便浮起来,姑父用笊篱快手捞进旁边的凉水盆里“过凉”,粉条顿时挺括起来,根根分明。等一盆粉条捞完,院子里的晾架早支好了,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在竹竿上,姑姑却只顾着把粉条抖开、挂得匀净,头上的羊肚子手巾缠得紧紧的,只露出一双沾了面粉的手。

        那天的雪落得轻,我蹲在晾架旁呵着冻红的手,姑父从灶膛里扒出烤得焦黑的土豆,掰开来递我一半,烫得我直换手,他却笑着说“等粉条干了,开春给娃炖酸菜烩粉”。我俩轻笑着,看向忙碌中的姑姑。那银丝般美丽的粉条被姑姑平整地挂在晾架上,寒风吹拂着她那同样美丽的掺杂着银丝的头发。

      如今秋风吹进窗,我看着窗外褪了绿的山,忽然想起那年腊月的院子——土豆堆得像小丘,蒸汽裹着雪雾,姑姑和姑父弯腰揉面的影子,在灶火的光里晃得暖极了。山里的秋凉来得急,可有些暖,早随着那北风里的银丝,缠进了日子的褶皱里。

        而此刻风里的凉意,竟让我忍不住盼着:等再冷些,等雪落下来,是不是就能循着那灶膛的暖香,再看见晾架上晃着的银丝,和姑姑发间落着细雪的白?我竟开始期待,这个冬天的到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潜龙勿用 渐渐的,银丝鱼的身体变化了,鱼鳞消失了,然后长出一条健壮的腿和手转眼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男人。他惊奇的看向自...
    帅气的小帅锅阅读 3,720评论 0 0
  • 银丝春尖是来自于云南的绿茶,特别的小众,以至于我在百度百科都没搜到它的资料。 老规矩,先上泡饮笔记: 别担心,如此...
    茶管家又来了阅读 6,389评论 0 0
  • 承德人好吃,作为一位承德土生土长的吃货,无疑这也是喜而乐见的事情,承德有哪些特色小吃呢?银丝杂面、南沙饼、承德凉粉...
    吃哪儿阅读 4,170评论 0 1
  • 常州,一座爱面的城市,一碗银丝面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余光中把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在我看来...
    陆地巡洋舰_127d阅读 2,720评论 0 0
  •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长大,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远比这僻远的小镇来的美丽,远比这只有几个小屁孩子参与的玩泥沙的游...
    汝紫阅读 4,123评论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