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头发长得很快,一个月之前才剪的小平头,现在又长得挺长了。他的头发和爸爸的一样,又黑又密,发质也比较硬。在爸爸看来,他们这样的发质适合留小平头,短短的头发根根立着,齐刷刷的,看着比较有精神,而头发一旦长长了,就会盘在一起,显得乱糟糟的,如果是刚洗完还好,蓬松的头发顶多有点儿炸毛,但只要过了一天,头发就开始结团了,头疼的是每天早上醒来头发的形状都不一样,光弄个头发就要折腾半天。为了省事,我们从小给儿子留的发型就是小平头。
儿子的小平头一直是爸爸给理的,自己买的电动理发器。爸爸通常是给自己理完了接着给儿子理。儿子一直以来都乖乖任爸爸摆布,但是他最近开始有了怨言,抱怨的内容是爸爸把他的头发理得太短了。爸爸很不解,明明和以前是一样的啊,但他还是换掉了常用的刀头,选了尺寸最大的一个,但儿子还是不满意。
如此几次下来,他们终于爆发了大争执,爸爸觉得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地给他理发,不但没换来一句感谢,还要被儿子埋怨;儿子也觉得委屈,爸爸每次都答应给他留长一些,结果每次都离成小平头。
为了避免他们再发生矛盾,我让儿子到小区附近的理发店去剪头发,虽然爸爸每次找的都是总监级别的师傅,但依然没有令儿子满意。
渐渐地儿子越来越抵触剪头发了,他宁可顶着一头鸡窝也不愿意去理发店,让他剪头发,变成了一件令我们头疼的事情。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儿子慢慢长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剪头发的根本矛盾可能在于我们认为适合他的小平头并不是他所喜欢的。
又到了儿子该剪头发的时间,我准备和他好好聊聊。我问儿子,你一直说头发剪的太短了,那么怎么样的才算不短呢?总不能遮住耳朵吧,这个学校可是有要求的。儿子用手指捏了捏头顶的头发,说不喜欢这里短短的,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于是我想了个折中的方案:耳朵两旁的头发需要修短一些,因为这里的头发长得快,如果留长的话不久就会遮住耳朵,到时候又得剪了;而头顶的头发可以留长一些,但需要打薄,以免头发结团。这才说服了儿子去理发店。
理发店的门口站着几个理发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我扫了一眼他们的发型,其中一个理发师的发型和我描述的差不多,虽然他只是个学徒,但我还是决定用他。当我把需求一说,他果然一下就明白了我的意思。
这次理发很顺利,儿子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虽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却体现了一个如何获取需求,实现需求的过程: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理发),首先要确定需求(儿子对理发的想法),如果双方的需求不一致,则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甚至发生争执;如果发现双方需求不一致,则要尽快沟通明确需求(折中方案),并在执行层面将需求传导到位,才能确保需求得以实现。
齐帆齐商学院第8期写作特训营
(16)篇1091字 累计2319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