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何保持仪式感

仪式感在当今互联网是个中性词,它本来是被用来形容一种有追求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些“没事儿找事儿”的行为来对抗无趣的生活。但逐渐被演化为一种作秀,甚至有人在心里直接把它等同于伸着脖子被割的韭菜。

回到仪式对于古人,原始部落的价值,它是用来驱除面对灾难的恐惧,或者用来做战争动员。总之,仪式是做给自己人看的,用来做内部激励的。不是用来给外部看,来彰显自己的。(或许的确有些仪式是用来虚张声势,但这并不是当今语境所倡导的仪式感的目的)

原始部落会给青年人举办成年礼,经过这场仪式,一个孩子在一夜之间变为成年人。为什么这需要仪式呢?或许因为做一个成年人比做一个孩子更困难,通过这样一个仪式“强迫”孩子接受自己已经成年的命运。但这种强迫往往也是苦中带甜的。

就如一个父亲从大夫手中接过刚剪掉脐带的孩子的时候,就如一个母亲首次被孩子吸允乳房的时候,那一刻一个沉甸甸的担子突然压到肩上,你感觉未来充满未知,似乎还有些恐慌,但你好像即刻很坚强地接下了这个责任,这就是你在心里完成了一个仪式,一个母亲/父亲身份转化的仪式,它让你和某种神圣的东西联系到一起了。而人性对于神圣总有难以抗拒的渴求。

毕业典礼是我们最后一次以学生的身份相聚,它也有仪式的作用,因为我们要面临分别的痛苦,面临步入社会的不确定性。这个仪式的结束让你再也没有任何借口不去面对你的命运——你不再是一个学生了。

同理,最打动人的婚礼属于那些“不被长辈们看好”的情侣们,他们毅然选择共同奔赴那常人不敢去的未来。

仪式给人一种崇高感,是你在激情之下许诺的誓言。仪式不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就像生活里的任何一件事。但在这个没有神仙也没有皇帝的世界里,没有人授予荣耀,没有被绝对认可的价值,你不去“自找麻烦”就要面临生命如一片死寂的湖水。

我们谦虚的品质总是在消解仪式带来的力量,比如我们一边认真负责地工作,一边又对旁人打趣说“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这句话会引起两层负面效应,第一,“混”这个字颇有刻意自我贬低之意,第二,以“吃饭”为目标似乎在我们心里不算“光彩”的追求。

这样的谦虚伤害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一边经受“苦难”,一边否定自己的价值。如果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想法来思考,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一定要凭自己的力量给在这个世界占一个位置,哪怕只有巴掌大”,平凡的事通过一种“自我感动”被升华了。

能起到作用的仪式感总会因情感而起,无论是起源于对生活的爱,还是起源于恐惧、脆弱、无助。但究其本质仪式感还是做给自己看的,如果你总需要对外彰显才会做这件事,那就说明这件事不是你真心想做的,你为这件事所累,甚至真的变成了韭菜。

如果你自认为生活充满困难,仪式感会是一种“中二”但有效的自我激励手段。反之,如果你觉得生活太无聊,创造仪式感则是鼓励自己勇敢地接受“无聊人生”的方法。

或许,对抗无聊的另一个更有效的手段是,重新把生活置入危险之中,但是这样做值得吗?毕竟,“折腾那些为了啥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