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被讨厌的勇气》第二夜(中)——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当然,阿德勒肯定不是这个态度。理想的竞争方式是这样的。在同一个平面上即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虽然不同但平等。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与复仇

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时,就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你和朋友讨论一个问题时,谈着谈着你们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彼此都各不相让,于是对方很快就上升到人格攻击。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来达到让你屈服的目的。

例如,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恶作剧来捉弄大人。在很多情况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们往往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恶作剧。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么其目的就是“斗争”本身了。其目的是想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假如一方压制了另一方彻底认输并爽快的退出争斗,那么败下阵的一方很会就会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

复仇阶段

例如通过跟你减少沟通交流,不配合完成工作等方式进行报复。

例: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会从简单的因果律角度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教育方法,所以孩子才会变成这样。”

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的隐藏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用通过吵架发怒可以解决暂时的争端,但是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要用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我们需要掌握一点讲道理、好好说话的能力。

2020年4月2日 张超飞 日更 【5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