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发了一篇文章,叫《90后的中年危机已经杀到》,咪蒙也发布了《90后:过完童年,就是中年了》一文,似乎让90后更加焦虑了。
迷茫这个词从来就没离开过我们,从走出校门,一直在迷茫着。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我不想做现在这份工作,可是离职了又不知道我能干什么。
时间就是这么被浪费掉的,站在世界面前,却不知道入口在哪里。等你好不容易找到了入口,时间已过半,寻寻觅觅已经过去几年,也到了中年的门口。这个时候,也失去了不怕失败的勇气。
闺蜜给我分享了一个微博热搜:
她说90—95都算是老人了,那算我一个,作为一个95的空巢老人,默默飘过。我打趣道:那我们抱着哭一会吧。
我们不止一次的组团吐槽着这个社会,直到那天公司再次开洗脑大会。总经理又在讲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个故事:
从前,哈弗大学做了一个实验。
25年跟踪报道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学生。
在出校门前,哈弗大学对他们做的目标调查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弗大学跟踪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
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包括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层,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达成,所以大多数都是行业专家,比如医生、律师、公司高管等。
60%目标模糊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图个安稳,但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27%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十分不易,不断抱怨着社会和他人,经常换工作,家庭也不幸福,因为金钱等纠纷。
不只是这个研究的结果,很多的例子也都说明了目标的重要性。迷茫是因为没有目标,目标真的很难找吗?
问过很多人职业规划,几乎都是不知道,先将就着。如果你真的连自己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都不知道,那你真的很失败。你是怎么分辨出你喜欢吃苹果,不爱吃梨的,这个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毕业第一年,可以允许自己去摸索探路,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分水岭,你喜欢做的事情一目了然。
正如咪蒙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功的几率会更高。如果你只是单纯为了挣钱,跟风的做某一行,那也做的不开心,等你幡然醒悟想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也为时晚矣。
所以,没人非要定义我们就老了,只是前辈们看的着急,他们甚至称90后目前是最糟糕的一代职场人。各种迷茫,焦虑,脾气大,一言不合就跳槽,要求不少,脚踏实地的不多。
小李子陪奥斯卡长跑了22年才拿到小金人,成龙跑了十几年龙套才成大哥。人生40岁之前都还有机会翻盘,这么快就被“老化”,你甘心吗?
不想成为第一批被历史淘汰的90后,就给自己定个目标吧;
想要趁早出名,你还来得及;
大学时代买不起的东西,你还有机会买得起;
你想改变,就勇敢的改变吧,没什么可怕的。
年轻的时候,不要因为害怕而什么都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