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寻求一片安静的地方,开心的做着自己觉得有趣的事。
这里不会有人来打扰,不会有人打断你的乐趣,
这种乐趣可以是把玩玩具的新奇感,可以是暴戾情绪挥发时候的张扬,可以是探索知识关联的愉悦。
人追求这种安静的天穹下的宁静,这种由父母或者家族护佑的空间,这种空间下,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情,可以肆意的挥洒着作为人类生物本能的欲望,而资源的供给是饱满的。
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却不那么平静,这种肆意的安全感总是来的那么的短暂,去的却又是那么快。
在平均智商差不多的生长之中,对于生存的基本判断是驱动他们行动的目标。人或许在开始有了记忆的时候,就开始学会了知识,知识组成的概念以及往后的知识组成的技能、技巧,还有未来一套套人为建立起来的思想规则对人的教化。而在此之前,人是凭借本能做事的,那种天真的好奇,对于外界的不同事物所做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都是趋于本能,这是人天生就有的,这是生物体的共性。
比如会对巨大的声音感到恐惧,会对巨大的生物感到恐惧,会对一切的违反安宁的问题感到恐惧。
而有了记忆之后,编织的事理就是行动的一部分信条,人们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去推测新鲜的事物,而在经验之外的,则会感觉到茫然。比如面对父母的争吵,他们会疑惑,会对父母的大声喊叫感到恐惧,会对他们的和好如初感到迷茫。这些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因为在经验里面,没有这些内容。但是他们习得了通过哭闹使得父母安静下来的办法,这也是经验,
以此类推,还有无限的通过外界的“知识”、“信息”所编织成的“经验”一样的东西,
而这就是人在不断成长中,赖以生存的内容。而为什么有时候人会遗忘一些记忆呢?很简单,因为当前阶段用不上,或者说某些经验、知识没有一直在脑子里面进行存取,并没有深深印刻在大脑皮层上。
所以说,终身学习,人在终身学习,不过是把外界的知识、经验不断的存取进大脑,刻印在大脑皮层上,面对的境况永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状态,所以,面对任何需要进取的事物,保持着如此的“经验”,便能向前了。这里突然想起母亲所说过的一句话“不拿鞭子抽打,不长记性”,通过鞭子抽打,将需要记忆的事情刻印到脑子里,这也是学术上的“条件反射”了。
人会变的,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发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这潜藏在下面驱动他们往前走的探寻的依然是如同儿时的“好奇心”。我一直以为人的发展无怪乎他的好奇心能否被满足罢了,为什么有的人会失去对事物的好奇,比如看见好的东西“不要”、“不买”、“没兴趣”,不过也是多次的”好奇心“得不到外在的满足所习得的经验罢了。
对外界的好奇心,面对不在自己经验里面的内容的恐惧,那些面对新事物的孩子,有着茫然也是正常的吧。
人保持着对于儿时的安逸的贪念,前进的动力是处在安逸环境时候的“好奇心”,惧怕的是不在自己经验之内的外界的新事物,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内在的经验所刻画的,而不是世界的客观本身。
世上的事物这么多,懂完是不可能的,不存在有懂完的人,存在的只有能抓住更多事物规律和内在联系的人,你懂十只羊,他懂十个羊群,他便走在前面。但是你们本身有区别么,没有,只不过是在外界的事物刻印编织之后的生物罢了。
经验之外的新事物,便是不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内容了。
人在代代相传的成长环境下所留下的经验主义,便是刻在一个人身上一直改变不了的内容了,因为对于这些“经验”内容的不断存取,也形成了经验,如果不能在某个时候遇到这个事物逻辑的完全反面,去打破已有的“经验”理解,是很难发生什么改变了。
而人的改变是生物的本来变化,是事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如果有时间这个概念的话,那就是时间刻在身上的印记,不是时间偷走了我们的生命,而是用各种有利于生物成长的物质维持,延续我们的生命时间。
生物机体的存在是有其消亡那个时候的,而这个世界的转动不受我们个体的影响。
那个在幼时因为做错了事,害怕而逃避的孩子,是否也会对父母因上一辈人遗留下来的经验主义产生的恼怒与责备感到痛苦呢。幼时的安逸环境下的天性所做出的举动,而不被父母理解、不被劝导,想来那时候是痛苦的吧,是希望被理解的吧,结果是没有。在投注了所有的爱与希望给另一个孩子,希望对方能理解他,去寻找和贪图天穹底下的那片安逸的时候,反而不被理解的时候,也是孤独与委屈的吧。
常说“男人心中一直住着一个小孩子”,这是男性的特点,男性本能里面也有征服欲,所以表现出男性的特征,女性养育后代,依赖也是本能。而在这安逸的天穹之下,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外界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