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我想说这个内容呢?因为我去传统的理发店,它的模式就是:大杂烩。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业绩压力,每一位客户从进店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功利性的说服客户消费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早期的遭遇就是进店修剪头发,随后在洗头发的过程里洗发师不断的跟自己聊天,从中拉近距离,随后推销出店里最新的洗发产品。从洗头开始就一直观察头发, 说毛躁或没有营养或头发需要弄发型等等。就是从中挖掘自己的隐性不必要需求,如果是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会轻信洗发师对自己的进言。可当我弄了不下三个发型,也染了颜色之后,发质没有原本的好了,并且还弄伤了。弄的发型,染的颜色不管适不适合自己,从进门那一刻理发师只想要业绩,根本没有心思在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型上,因此即使做了大量的沟通,也无济于事,只会增加沟通成本,所以就显得特别不用心。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不能完全责怪对方,反而是他们的薪酬结构决定了他们必须要这么去做。因为很多理发师其实是有责任底薪,每个月就盼着消费者购买推荐的产品获得提成养活自己。如果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情况下,谈什么专业呢?谈什么情怀呢?这就是人性的本质,换做是我,我的选择也会如此。对他们而言活下去就是唯一目的。所以,这样的传统理发店的模式:谈话拉近距离+挖掘头发的不足+推销洗发产品。而这样的模式就导致薪资的获取方式:底薪+提成。在传统的形式下,每个人都需要懂点护发知识,推销方法,染发技术,剪发技术......,这就养成了每个理发师好像什么都懂,但却没有一样是可以沉下心去磨炼的核心技术。
所以我质疑:成为杂家真的是最好的出路吗?还是成为专家最好呢?
最近新出的一家理发店的模式:就是利用理发师专业技术单纯的剪发,懂得客户的需求,沟通成本很低。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专业,服务舒适,技术水平很高。而且这个平台利用互联网+的概念打造了微信叫号排队的模式。叫号成功之后,会每隔5~10分钟更新排队信息。最重要的是理发师剪出来的发型就符合自身,没有所谓的业绩压力,只管专心做自己的事。
这个新模式的出现,带动的细节也不一样。传统的模式就是洗头,然后剪头发。但采取互联网+概念的店面,用怡宝矿泉水喷洒代替了洗头,把头发弄湿了就可以直接剪头发。这样的处理方式大大提高了理发师的效率,也节省了客户的时间。薪资不再是底薪+提成,而是固定工资。这样的形式就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的服务客户。
在我与理发师交谈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这个新模式背后的大BOSS就是阿里巴巴的高层管理人员之一,这个模式最开始是在台湾出现,随后美国也有。所以这个模式是可以追溯的。说句实话,服务体验真的很重要。
也因此,我知道了一个最真实的东西吧:成为杂家与成为专家是两个不同的路径,体现方式也不同。最后我还是愿意成为专家,因为任何方式需要迭代。由繁为简也不失为一种至高的追求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