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你们都不是我的知己。”一天正听着歌,老爷子突然冒出这句话。我眨眨眼,表示不解。“傻呀你,知音难觅,知己难寻啊。还记得电视剧父母爱情吗?”老爷子问我。
我当然记得,这是我目前为止看的次数最多的电视,也是陪老爷子至始至终看完整且看了4、5遍的电视剧了,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爷子说可能是年纪大的原因,他越来越喜欢看贴近生活实际演的好的生活片,《父母爱情》就是其中之一。
整部剧可圈可点的地方蛮多,老爷子常常和我说他的观后感,使我对这部片子印象也很深刻。泥腿子出身的江德福娶了资本家小姐,既是战友又是师生又是邻居的老丁,自身有点文化,对江德福的婚姻那真是羡慕嫉妒恨呀。老丁的第一任妻子王秀娥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家总是大声嚷嚷,除了做饭种地洗衣服带孩子,和老丁都说不到一块去。有一次学校考试回来,王秀娥见面就问:“饿了吗?吃了没?”安杰却问的是:“考得怎么样”,江德福自己也看到了两者的差别,还发感慨说,有文化就是不一样,聊天问话都不一样,还是有文化的好呀。
老丁是传统包办婚姻才娶的王秀娥,心里有计较也无奈,和江德福的安杰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心里甭提有多酸了。王秀娥也很精明,明知道自己没文化配不上老丁,也知道老丁对对知识女性安杰的爱慕。于是总是想方设法“围攻”安杰,让她离开青岛去小黑山岛找江德福,好断了老丁心里不老实的念想。
后来王秀娥难产致死,老丁也被发配到小黑山岛,重新和江德福做邻居。老丁先后找过葛美霞、吴医助,都是有文化的代表,可见老丁对知识的热爱和知识女性的渴望。原本老丁有机会实现娶知识女性的愿望,对于葛美霞,老丁还是不够坚决,没有江德福当初那种“宁愿解甲归田也要娶安杰”的气魄和敢想敢做,瞻前顾后反倒失却了男子汉大丈夫大胆争取的气慨。
最后被政委老王截了胡成了王海洋的后妈,老丁娶了德华也成了江德福的妹夫,亲上加亲。
德华直爽坦诚,心眼好,无私付出,人好无可挑剔,但和老丁也是没得共同语言。老丁爱看书读报写字,在外边可以和别人谈天说地,在家呢,尤其是退休以后,精神上的孤独无人能懂,用亚菲的话来说就是惨兮兮呀,从安杰住院醒来之后亚菲和安杰的谈话中即可看出来,老丁的精神生活枯燥无味,孤独烦闷,有话没人能懂,那种对牛弹琴的心情可想而知,老丁郁郁不得志,最后落得个便秘而死也在情理之中了。(PS:如果老丁在看透了自己的一生,一辈子只能和朴实的村妇结缘,能降低对另一半的期望,也许内心就不会那么郁闷了,也不至于早早地甩手离世了。)
反观江德福呢,有了安杰的调教和影响,“乡巴佬”也变得爱看书写字了,思想上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和安杰讨论,从一件一件的小事上,通过交流了解到对方对事情的认识和理解,侧面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保鲜了爱情,也在不断的磨合中双方的心灵契合度越来越高,幸福指数蹭蹭蹭上升。由此亚菲都能得出安杰和老江的结合是幸福美满的结论。我想这也是导演或者说作者的别出心裁,按常理安杰和老丁都有文化在一起最合适,可偏偏让没有文化的江德福和安杰在一起,老丁却和王秀娥、德华一般农村妇女结合,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就是这般想要而不得,努力争取却可为的多姿多彩。
说远了,转回来哈。老爷子赞扬说江德福是个真男人,他的人品和处世原则,对安杰始终如一的坚定的爱也是值得学习的。回顾自己的一生,朋友不少,知己没有。我说:“那个刘主任不是老爷子的知己吗?”老爷子说:“只能算是知音吧,毕竟大家的出身不一样,刘主任家境良好,从不需为生计发愁,又是当官的,虽然很能聊的来,相处也很好,底子不一样,还是不同的。哎,人生总是有遗憾的,这辈子想要有个知己怕是没可能了。”
我默默地想着,伯牙子棋之遇那也是几百年修来的福分才换来的吧。听说爱情有一见钟情的美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你的幸福,再把婚姻爱情经营成琴瑟和鸣相对完美的样子,那就是你的实力和底气,再进一步把伴侣培养成你的知己,此生无憾了,也没有什么意难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