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
一、晨起。1、喝水。2、艾疚。3、深呼吸(静坐)20分钟。4、拉筋操,拍打。
5、日记。6、道德经。7、国华书院背诵篇。
我是父亲的女儿
一直忙!忙!忙!以致两个多月未去看望父亲。母亲在弟弟学校的医务室做事,父亲便一人留在了老家。弟弟一直想让父亲也来离石住,但母亲一则觉得父亲在家种点蔬菜杂粮能帮孩子们减轻负担,再则担心小偷光临陋室。于是,父亲便留在老家看守家门,母亲星期天及假期回家。
11月我忙完专业课,决定回家去看看父亲。
母亲将我回家的消息早早告诉了父亲,父亲原本担心他炒的菜不太好吃,想等我炒菜,左等右等等不上,便自己炒好了。11点多我到家,开始煮面吃饭。父亲和的面很有劲道,吃起来蛮是好吃。这让我不仅想起30年前,有次母亲去走亲戚,家中只剩我和父亲,父亲干农活,我做饭。第一次擀面,我费力地将面擀得很薄,又用心地将面切得很细,谁承想,面一进锅便不经煮,捞起便细细碎碎绵绵糊糊一大碗,父亲有些生气地说:"这能吃吗?”只记得当时我哑口无言默不作声又备感委屈。不觉时光一晃三十年,真的是白驹过隙。
吃完饭,去看外公,父亲带上了他的劈柴工具,说要帮87岁的外公劈柴。母亲说上次已劈了那么多,紧够今冬烧了,但父亲还是执意带上了工具。老女婿上丈人家,早没啥讲究了,下车就在大门外直接劈柴,说回家收拾工具上车就走,老丈人和老女婿聊天也就在大门外。外公说不用劈了,我慢慢劈。66岁的父亲说我比你有力气。
下午四点我准备返城。我和父亲将一袋又一袋的土豆、胡萝卜、南瓜等往车上搬,边搬父亲边说:“把这些东西给老李头送上些。”我愤愤地说:我才不给他送呢!他还瞧不起人呢!”父亲说:“送点吧!多想想别人的好处!与人不要太计较。”
装好东西,与父亲告别,一个人开着车返城,没有放音乐,没有听讲书,我需要静静,父亲那句:“多想想别人的好处,与人不要太计较。"一直在我脑中盘旋盘旋。
在我讲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内容:多关注优点,少关注缺点。父亲没多少知识,但父亲有文化。我有知识,但我比父亲有文化吗?父亲小时因链霉素用量过度导致听力大幅下降,与父亲讲话需大声,即使这样,也是常常你说东父亲说西。于是我们兄妹三人但凡有事,都是找母亲交流,很少与父亲沟通,父亲似乎从未有过抱怨和不满,总是乐呵呵地看着我们上学、上班、结婚、生子。父亲对我们很多事的了解,多是通过母亲。于是见了面父亲说的最多的话是:听你妈说…………
我一直觉得父亲木讷、懦弱、甚至不通世故,一直觉得父亲永远是那个需要我们去保护的父亲。但今天,我第一次发现,我们花了好多钱去追寻、学习的生活真谛,在父亲这里,似乎一直就在。
《道德经》第十章中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大致为:我们知行能否合一?遇事能否像婴儿一样心平静气?内观自己,能否问心无愧?(个人理解)爱民治国,能否顺乎自然?为人处事,能否圆润致柔又大智若愚?一种品质,具备了它,且不断去修行它,即使我们助人,也从不居功,做了就放下了,这便是真正的有德、上德!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什么呢?《道德经》上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我的农民的耳聋的父亲,因为耳聋,他听不到也不关注来自世俗的杂音,保持了质朴纯真的内心,如何想便如何去做,善良、包容、爱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父亲。我没有耳聋,但我的心似乎多了一些灰尘,多了一些欲望,也多了一些抱怨。
我是父亲的女儿,父亲身上土地般宽厚、接纳、包容的优秀品质,四十年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我相信我也有。我也可以像父亲一样,用善良、包容、爱,将生活过得简单,将自己活得明了、通透。
钱氏家训中说:向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我们很多时候只顾忙着赶路,忘了回望,回望来时路。在车即将驶出故乡视线时,我停车于路旁,下车再次回望故乡,窑洞稳稳扎根在厚实的黄土高原,双脚踏在晒满阳光的细软、温暖的黄土路上,故乡在,父亲在,爱就在。
我是阳光土路,我是父亲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