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了整整两周的时间终于把《腾讯传》整本书给看完了,自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来是自己之前没有太多的看书习惯,而且比较感兴趣的是技术书籍相对居多,而技术书又是需要投入大量思考和实践时间进去的。二来就是工作的事情很多,基本上是没有时间去读书的状态,但是既然这次的读书也是一项工作安排,就秉着完成工作的态度去对待,于是调用起了我的碎片时间,在饭堂吃饭、在公司中午休息、周末在家里甚至是去洗手间的时候,能够让我拿出手机的地方我都在看着《腾讯传》,也感谢手机的出现让我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被书洗脑了,莫名觉得自己应该也有创造一个腾讯的能力,因为书中刻画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性格上跟自己也有几分相像。唯一不同的是他已经创建了腾讯这么一家成功的企业,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我还是一个敲着代码看着描述他的创业传记的码农。然而当下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就是很想见见这位小马哥,最好是能够交个朋友,这是人格魅力的吸引,在他身上在这家公司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失败经验总结法
经常听到很多人说看什么什么书来学习一下别人的成功经验,我自己对这个看法是不太赞同的,因为一直都认为成功这东西是不可复制的,毕竟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实施别人使用过的方法在效果上也会不同,即是环境和条件相同(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时间这个东西能够停止或者倒退),实施人的性格的差异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人和事的差异等等也会直接导致相同方法的不同结果。
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总结和分析别人的失败经验,分析别人在什么环境、条件以及方法下做什么事情是会导致失败的。这样可以有效地在自己做同样事情的时候躲避一些特定风险。例如书中说到的马化腾要开发一套“无线网络寻呼机”的例子,告诫着我分析和思考不能基于自己的惯性思维来进行;雅虎杨致远拒绝拉里·佩奇向其推销搜索技术的事件,让我在听取别人的方案时会更深层次地思考与自己想法上相结合;盛大的陈天桥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失误,让我坚信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一个领域上,然后再考虑一些横向领域的拓展。等等的这些案例都提醒着我某一些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东西。
有准备的冒险
也许个性问题,谨慎和冒险我更偏向于前者。冒险总是有一些不确定性,这让我很不适应,甚至很有压力。但是自从看了这书后,我稍微有点改观,书中描述的马化腾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从小时侯买价格昂贵的天文望远镜,到办马站投入高额的设备费用、创业开发无线网络寻呼机等等事情都体现了他这一特点。但是仔细分析他的冒险都是在“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让我觉得佩服的是马化腾小的时候就有这种状态,他热爱天文学并且抓住了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点,同时他清楚地了解到要在这个时间点做到学校第一个发现哈雷彗星的热必须要准备什么工具,并且懂得给哈雷彗星拍下照片写下报告并投寄到北京。
虽然不清楚这个事情是因为他看到观测比赛才买望远镜看哈雷彗星,还是纯粹因为兴趣才去做这事情。但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他了解到了他感兴趣的这个领域中的一些先进信息,并且从这些信息中确认到了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然后为了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达到什么目标了解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最后达成目标后如何扩散和发表自己的目标产物。这个以目标导向的过程很值得我去学习,在开发过程中也同样适用,例如,你要为程序设计架构,设计模块时,一定要明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功能需求上的思考,还有扩展性、灵活性以及使用体验上的思考也是需要有的。一旦确定设计目的,那么就可以根据这种目的来反推设计模式以及实现过程。
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元素就是关键时间点,也许是太多的时候听到自家公司领导提到这个了,总会一再强调某个时刻很关键,不管采用什么的方法都赶在这个时间节点前达到目标。但是往往我们拼死拼活完成了任务,公司在推动整个事情发展的时候总是显得不尽人意或是屡屡受挫。也许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太多,慢慢淡化了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事情不应该相互责怪,因为失败的因素太多了,至少我们应该要对关键时间点做到重视,时间和机会是不等人的,就像书中提到的“在互联网的行业里,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未来,昨天一旦过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有计划有准备的冒险相比谨慎来说更加富有挑战性,如果都只做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想想其实是很乏味的,人生有挑战才会有成长。
让兴趣成为驱动力
“他们对互联网——而不是金钱本身,有着宗教徒般的狂热”,这句话是书中描述腾讯四位创始人创办腾讯更多来源于自己的兴趣。我能体会这样的心情,因为我也同样地钟情于技术的研发,在这种状态下你会主动地考虑如何将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会想方设法地去挖掘知识来给自己的作品添加新的功能和优化现有的架构。
但是现实并往往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所喜欢做的,又或者是被安排的任务是与自己的想法相冲突的。面对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换种思考方式“说服”自己,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中间结果,最终与自己的想法没有冲突,然后通过一些阶段成果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慢慢对其感兴趣。其实主动性和感兴趣没有先后之分,但它们存在一定联系,自然关系是你感兴趣的事情会很主动,但是面对你不感兴趣的事情,请主动去面对和实行,那么就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我觉得后者是需要学习和培养得来的。
摆脱惯性思维
从马化腾与张志东计划开发“无线网络寻呼机“一事让我感触特别深,因为马化腾早期一直待在润迅的缘故,所以他所设想的产品原型本上都是围绕着寻呼机来开展,以至迎来最初创业上的失败挫折。而我也有这样的毛病,考虑问题的方向往往会受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影响,在服务政府办公软件公司上班时就想着自己开发一款政府或企业办公软件,在做社交移动应用的公司上班的时候就想着做一款属于自己的社交应用,在服务SDK公司时就老想着自己出一套SDK产品。其实这也是一种常态,解决问题往往都会从自己最擅长或者最了解的方向开始着手,往往就会掉进一种“自认为好”的惯性思维里面。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总结出来最主要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知识面窄和对事物认知不够深导致。这个需要在平时多积累,多了解不同的领域,同时也要多跟其他领域的人进行交流来交互知识和想法。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公司招聘一种叫全栈工程师也是有这一层意义所在,一来可以节省各个技术层面的沟通和开发成本,二来就是这种职业人才在技术层上所设计的东西会更加合理化,因为其涉及的知识面相对专注某种技术领域的人才更广,自然考虑到的问题就更多。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一直有听说腾讯在产品研发上是在敏捷的基础进行的,直到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腾讯在这方面贯彻这么彻底。“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几乎在本书后半部分不断地提到,我个人是非常认同这种形式的,至少在互联网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下,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对产品的认同感也会随着发展而产生变化。所以尽快地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至少比花费更多时间做一个自认为完美的产品出来要来得好,这样就能够第一时间收到用户的反馈,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自己发现的问题来完善产品。而书中说的:“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的感觉了”就是对这种策略的实现。
极简主义
这是我读到书中的第二个产品法则,简单易用的用户体验一直都是产品所追求的,大众所青睐的。这个法则对于程序开发来说也一样有用,其中提到的“Don't make me think”就跟我自身的编程思维很吻合。我认为开放功能接口设计就应该尽量简单易用:能一步实现的绝不分成两步去实现;能内部消化掉的参数尽量不要由外部进行传入;能用一种方式去实现的功能绝不提供多种方式去实现。
微创新
“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这貌似也是当前各个企业都在做的事情,从国外引入成功的项目,然后加入一些本土的色彩使产品能够在本土发扬光大。同样,这个思路在程序开发中也同样适用。就拿人人熟知设计模式MVC来说,因为MVC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会导致C层的过于庞大而不容易维护和管理,针对该问题又出现了一种叫MVVM的设计模式,把C层进行拆分成多个VM(ViewModel)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个模式就是MVC演进来,严格意义上的微创新。做为程序员在技术上创新也是很有必要的,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发挥微创新思想,使之诞生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这也是自身价值的一个体现,
马化腾和张小龙
书本里面最喜欢的两个人物,两个人都比较内向、都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都追求产品的细节美学和用户体验。这两个人与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性格恰恰相反,但却是成功的典范,这才是神奇的地方。
马化腾在工作中的状态让我很敬佩,亲自揪细节,不厌其烦的回复邮件和指导工作。试想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自身肯定有很多企业发展与管理上事情需要处理,然后还要花费一部分精力去研究下属的工作,并给出指导意见,这是很不容易的,背后需要很强的毅力与坚持。而他提出的“马七点”和“马八条”也很实在,都是在他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心得和经验。即使不谈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光是他的这种特质就值得学习,而我也一直这样认为:只有懂得反思自己总结经验的人才能迎来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张小龙在书中有一个令我印象很深刻的地方:张小龙指尖夹着KENT牌香烟,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打下了一行烟雾缭绕的“心情”,我对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样,不支持电话功能。这样,我少了电话费,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话,用Facetime跟我视频。看到这段描述,我感到很好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这位产品经理的想法,跟我平常接触到的产品经理不太一样,没有大谈产品的赚钱大法,相比较而言他的想法看起来好像更加实在一点,目的就是要找到免费的电话替代品,说得通俗点就是想帮用户省钱。也正是这种基于群众的需求产品,才能够病毒式地全球扩散,就连父母这一辈的人都喜欢上了微信,各种群聊、各种语音视频电话,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交圈。令我很是佩服,而张小龙的这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值得我去认真学习。
作为一名程序员
写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把我对这本书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了。虽然本次读书是一项工作任务,但是在本书中不管是从研发,还是在产品、到企业运作与管理上或多或少都获得了一些启发。不要认为程序只要写好程序就已经足够了,而我认为程序员这种职业从一开始就不被定义为仅仅只会写代码和实现功能的人,他们把控着关键的“造物”技能,可以创造什么改造什么其实比产品经理更为清楚,所以不应该把自己的路子给定得太窄了,多给机会让自己吸收更多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