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选择新网师课程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发展心理学》课程,其实,早在上一个学期,我就打算选择这门课程,可是却对其名望而却步,不知什么原因,心理上总觉得这是一门不容易学会的课程。也许源于内心的喜爱吧,再次面临选择,我却没有任何犹豫。特别是在3月27晚上,听了丁竟耘老师第一节课,丁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恰当的举例分析,心中突然暗喜:原来《发展心理学》并没有想象中枯燥难懂。反而觉得学习《发展心理学》,意义很大,对解决亲子关系以及一些教育教学问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我将选择丁老师授课中的其中一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懂得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事实,才能健康发展。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因此,无论是教育教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揠苗助长,破坏其生长规律。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课堂容量更大些,会导致“满堂灌”式教学现象的发生,老师觉得心里踏实了,但是却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认知规律,从而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后果,事与愿违。再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早一年入学,甚至改写孩子的出生年月,有的父母还会鼓励孩子“跳级”,谁曾想这样恰巧是害了孩子。小学初中还好,有父母及时的辅导,孩子的成绩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到了高中之后,这些孩子会因为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不成熟,学习成绩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我们孩子的智商,大多属于平均水平,超众的智商毕竟是少数。另外,孩子该独立的时候,一定舍得放手,让孩子体验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把犯错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
第二、每个人不同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孩子心理发展,有的阶段发展特别快,有的慢,但是过了这个特殊的阶段,想再发展就比较困难。为了更加了解这一观点,我还查了一些资料,并得出以下结论: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的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就去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比如就。比如6到11岁的孩子(我儿子所在的年龄段,我专门搜索并记录下来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别人竞争和比较,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表示他/她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正面激励和导向,从而变得有活力,反之,如果老师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就会不相信自己,或者会产生自己不配做某件事和给别人的感觉。从而可能就会导致不安全感,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长大之后,可能会出现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拖延或耽搁、不知如何达到目标等一些问题。再比如12到21岁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试图找出自己去适应社会的方向,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自主做出一些大的决定。如果这个阶段,能够允许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以及感觉,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但是如果家长每日唠唠叨叨,又不能引导他去探索,而是过早逼迫孩子进入某一个角色,会导致孩子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这样孩子他就会对自己的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确定人生目标。作为父母,该陪孩子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好陪,已经做错的话,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有了自主意识,该放手的时候又来管,那就是错上加错。
第三、心理发展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有人快,有人慢,发展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一定能找到例外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班内几十人,总会发现部分孩子跟不上趟儿,有的因为学习习惯养成不好,有的是家庭环境原因,有的是学习基础不好等等,这些原因中,一定包括孩子发展差异的原因。从事了教学二十年,所任教的每个班级,都存在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发展比较慢的案例,这些孩子通常还比较努力,但是总不能达成付出和收获的平衡。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以宽容的心态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只要勤恳不懈,总有花开时刻,老师、父母也要耐着心静等花开,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关怀。
第四、心理发展是增长和衰退的统一,增长是发展,衰退也是发展。尽管每一个人都比较喜欢增长,而没有认识到衰退也是发展的一部分。生活中,大多数人队孩子的关注,远远大于对老人的关注,这与传统的心理认知分不开,孩子是增长的,老人是衰退的,增长和衰退都是发展的一种趋向,不管我们是否喜欢,都是自然规律。因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太偏,老人的关爱,和对孩子的关爱有同等重要,孩子、老人都是我们应该扶持的对象,也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学习心理发展学,洞察人类心理发展的秘密,无论对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必定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尤其是对教师或是父母来说,更为重要,懂得了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不走偏路,培养出阳光心理、健康的孩子。
2018年3月31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