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想,怎样让自己的晨读,看起来不那么糟糕。前两天的输出敲在笔记app里,没脸发。
今天的晨读,无论如何,再恶心也要发。就冲着对语言的好奇。
0815《跟各国人都聊得来——三个月外语流利术》
其实有这样那样的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导致考到上海读书时被室友的英文狂甩几条街。高考时唯一有点小骄傲的科目,从大一开始,自尊心就被碾压成渣。
接触英文学习比较晚,大概小学三年级开始吧。对语言产生浓厚兴趣是因为六年级时参加一次夏令营,遇到一位精通5、6门语言的大姐姐(不能叫阿姨),崇拜得五体投地,还没来得及单膝跪地叫师傅就结束了夏令营。
语言的种子被埋下,上英语课前所未有的积极,每年争当英语课代表,后来MP3里小公举的歌逐渐被艾微儿啊、Blue啊、后街男孩啊等等欧美歌手乐队的歌给淹没,那时候买MP3的名义也要打着学英语的FLAG我妈才给我买的。
高中的时候周末在校外报了个外教班,我的第一个外籍老师Manuel(西班牙裔美国人),对我学习英语的影响满大的。鼓励我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在课上不停地push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后还带我们一起去咖啡厅聚会、请我们下馆子。我能练就被母语为英语的游客夸没有口音,都是因为他的谆谆教导。
结合一下晨读的内容谈谈一下我大学期间学英语的心得吧,如有什么意见以及更好的学习方法,欢迎留言。
切实可行的目标
我在大三的时候因为准备出国考研,但是我的词汇量是硬伤。
大三上我试过简单粗暴一点的背单词方法就是利用早起的半个小时用手机app背个半个小时再起床,还有就是利用睡前半小时。为练习写作、听力、口语尽可能地腾出更多的时间。但是,会犯困,早上迷迷糊糊的背着,背着就想睡了。词汇量么,是有提升一些,但阅读还是会磕磕巴巴。
大三下整个学期利用不想听的课加上一些碎片时间,背完一本俞敏洪的托福词汇红宝书,背完超有成就感。红宝书有官方的科学记忆计划,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按着那个记忆方法记下来,我的词汇量突飞猛进,虽然不至于全部都记住,但测过词汇量后连我自己都感到害怕。
在我安排的学习时间里,单词的背诵相对于练听写来说容易一些,而且利用的都是一些碎片时间以及课上相对集中的时间段来完成。
间隔的重复记忆法
之前看过的一套东尼·博赞的书,其中《超强记忆》中有关学习记忆的大致内容是:
1.将学习的时间进行分化(每个时间单元在10-50分钟,理想的情况是全情投入的时间不要超过20-50分钟)
2.进行重复复习:你需要重复一个动作至少5遍才能把它永久性转移到你的长期记忆中去。复习节点可分为刚学完一会儿、学完一天后、第一次学完一周后、一个月后、三到六个月后。如果你不间断地学习了一个小时,那么学习后的记忆高点大约在10分钟后出现。这一高点是你首次复习的理想时间。
其实我上一段讲到的红宝书的科学记忆方法中就用了类似的方法。今天背的单词会再过一遍、第二天背新的单词时再复习前一天的内容,循环重复,不断刺激及唤醒你的记忆。
刻意营造环境
我的口语让我日常和外国人对话还行,但是考试的话逻辑比较乱。练得少,考前抱一下佛脚。作文也是照模板。
路上碰见交换学习的老外不敢上前搭讪。只能抱着老友记模仿,自己心里给自己加戏,自己和自己在 灵魂深处进行口语对话练习。
我的口语明显的飞升还是因为大四去泰国、马来西亚旅游半个月,天天说,天天练,还要和别人砍价、吵架练出来的。
之前考研的小伙伴有推荐网上一对一的外教课程,想练口语的童鞋可以试一试。也可以加入一些口语陪练的“组织”。
任何技能知识的学习积累在开始是比较轻松的,因为有最初的热情。在之后漫长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势必是一场攻坚战,只要坚持下去,咬紧牙,就会得到回报。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但是不付出一定得不到回报。何况,知识的获得是可见的、具有成就感的、对个人成长是长期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