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半,突然收到儿子的文字微信,妈妈,有点想你了。
来不及直接接收儿子的爱意,吓得我第一反应,发生什么事了吗?
一切都好,就是想你了。我现在要去上课,下午放学视频你。儿子匆匆忙忙地说。
怕耽误他的时间,我快速回了 一个“好”字的动态图形,按捺住心里的各种小鹿。
虽然儿子说了一切都好,但想到周末刚和他聊过,才过了两天,这样突兀,还是让我不能坦然自若。
去年暑假,儿子去了外地城市读大学,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千里之外,我要求他每个周末例行打卡,在微信里报个平安,刚开始他还能勉强做到。
后来学习忙,周末有同学、校友聚会,嫌每周打卡太繁琐,慢慢变成半个月或一个月我主动找他。
但我的信息,他常常不能及时回复,总是在我煎熬了不等的几个小时之后才想起来‘,简单回应下。
虽然年龄在法律上已是成人,但生活自理能力非常的薄弱,很多的生活常识更像文盲一样茫然、无措,常常不分时段,需要时就发语音来咨询。
他刚入学的一个多星期,我睡眠特别差,常常三四点钟就会醒来,想知道他每天在学校的情况,也在等待着他随时的生活求助。
在身边时,千方百计想把最细致的照顾给他;不在身边时,牵肠挂肚牵挂他,祈愿他平安、健康,不要生病,注意安全,和同学保持好关系、、、、、、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处,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每学期,在机场看着他挥手离去的背影,突然明白了龙应台先生送别儿子的心情。
不用追,不是不想追,是想追也追不上。
这是所有父母的宿命,18岁之前拼尽全力和他紧密相连,18岁后拼尽全力和他分离,在一次次的不舍和撕裂后慢慢学会接受、学会放手。
心之宽泛,仁者无敌。
慢慢学习、修行这一生的母子情,为了这份爱,不再如此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