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一种敬畏。
每每到了春节,母亲都会把家里的角角落落清扫一遍,没用的东西扔掉,有用的抹洗一遍再重新码放齐整;床上用品洗完再浆洗一番,捶平;以前蒸馍是木笼,第一锅包子出炉,母亲便给碟子里盛两个包子,毕恭毕敬的献给灶火爷、土地爷、财神爷,一边献一边念念有词:一年到头了,你们为一家老小操心了,第一锅包子熟了,粗茶淡饭,但热乎,您吃好喝好,家里还需您继续操心;蒸完年馍,母亲不顾蒸馍的疲劳,趁着锅里的热碱水,刷洗起笼来……
过年的前奏曲就这样徐徐拉开……
除夕夜,初一早上,母亲更是虔诚之至。
除夕夜,我们早早按照母亲的指示,把炮仗有捻子的一头摆在门里,等着母亲给各位家神上香,下跪,磕头,祈祷完毕,才急不可耐的点燃,听那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声响,看那烟花四散的绚烂。炮仗一响,年的气息霎时就浓郁起来。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听到别人家的鞭炮早早响了起来,便耐不住性子,一遍一遍地催问母亲,可以点炮了吗?母亲是个急性子,搁往常这样催问,母亲定会发火,可这天不会,她会笑眯眯的说:急啥!先去玩会,点的时候叫你。
母亲说,三十晚上要守岁,一晚上不睡的人将来长寿。一家人就在热乎乎的土炕坐一圈,闲聊。聊的最多的不外乎谁的新衣服好看,谁的鞋子合脚,明年谁会长高一些……说着说着,我们的脑袋就迷瞪了,顺着墙根溜进被窝,呼呼睡了。
等醒来的时候,母亲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我们起来后,前门已开大,就等着放鞭炮。这时的鞭炮则要把有捻子的一头放在门外,鞭炮由外燃到家里,意思是迎新,欢迎家神。除夕夜的鞭炮,由家里燃到外面,是辞旧,送家神回家。灶火爷像的前面,母亲已经铺好了口袋(以前装粮食的袋子,细长细长,有一人高),炮声一落,母亲就让我们给灶火爷磕头,做完这些,我们便尾随父亲,提着母亲早已备好的礼品给爷爷奶奶拜年。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们姊妹又多,平时都是妹妹穿姐姐穿小了的衣服。到了年上,母亲必定给每人添置一件新衣或者一条裤子,每人一双新鞋,生活宽裕的时候,每人一身新衣。所以,那个时候,我们都特别喜欢过年。
稍大点的时候,我就纳闷,母亲为什么要在年前那么辛苦?为什么不能像平常一样,蒸些走亲戚的年馍不就行了吗?为啥要三十、初一那么虔诚的跪拜各路神仙。?
再大点时候,我明白了,母亲对神灵的敬畏,所有的辛苦,其实是一种仪式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好日月的期待,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那里,藏着母亲的美好愿望。
仪式感,是一种温暖。
我成家后,对每个家人的生日特别重视。说是过生日,也不过是以谁的生日为由头,全家人或者父母姊妹来个聚会,花一二百元在食堂吃一顿,或者去某个向往了许久的地方去玩一次,或者买个小礼物送给寿星。这个看似不隆重的生日,却让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感觉温馨,欢乐。
今年秋天,母亲车祸,我一直忙于在医院照顾母亲,小女儿的生日竟忘得一干二净。等女儿想起,生日已经过去两三天了。女儿便显得不高兴,说我没有给她买生日礼物,也没有蛋糕(一两个人吃的那种,10元就能买一个),不重视她。我想责怪她不懂事,又觉得的确是我不对。一年就那么一个生日,她或许已经盼了许久,就等着一个大大惊喜呢,结果却等来个大大的失落。大人的事要忙,母亲要照顾,孩子的情绪更要照顾,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我拿出50元钱给姊妹俩,说,你俩去超市买点吃的吧,我还要去医院,就不和你们一块去了。孩子的脸上立马多云转晴,屁颠屁颠的跑了。
生日,顾名思义,就是出生的日子,一个普通的日子被赋予了特殊意义,这天便不同寻常。
过生日的仪式,使过生日的人感受到了一种在乎和关爱的幸福。
说到底,仪式感就是一种敬畏,愿望,幸福,尊重……生活,时不时来点仪式感,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