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真正痛苦的事情,不多,但是烦恼确实不少的。我读小学的时候,感觉很愁苦,总觉得自己被霸凌了。读中学的时候,也很愁苦,成绩相貌每一个突出的,感觉自己被忽视。大学、研究生倒是过得畅快,但是这是以浪费时间为代价的,结果就是找工作的时候痛苦。
那么现在,我工作了,什么感觉呢——后继乏力。
为什么,为什么人在工作中会感觉到麻木呢?在北京的时候,我在五环外的一个叫草场地的地方租房子,那里简直是北京的魔幻现实主义聚集地。艺术区和乡村感共存,看就了也就不违和了。
那时候,即使我下班在普遍加班的北京相比已经算早很多了,但我依然回到家,先瘫在床上半小时,没有做饭的性质,更别提做爱的性质了。
现在到了上海,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除了刚换工作的一两个月会有激情,之后都是死鱼,被动的接受者老板的提议,特别害怕一天三变的老板。更害怕老板对你要求很高,你达不到,双方都很失望。
但是,为什么呢?
从去您的7月份开始,我开始学习了编程,自己学东西,其实也并不轻松,但是总是比上班有动力。归因还是因为,上班是在给老板做东西,而学习是为了自己。
这种想法很危险,所以我开始自建系统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学习与上班的工作联系起来,他们不再是割裂的两块。
你学了一些东西,你不断总结与印证,这其中应该会颇有乐趣吧。
今天写了一篇比赛的文章,稍微改变了点写法,其实也就是“用了表情包”。我还是很喜欢以前新闻哥的那种写法,点评+表情包,但我并不确定这种方法适不适合用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幼儿教育。
不过呢,这种写法看上去是很对杨老师的胃口的。我最近的写作心得是:不要沉迷于干货。我一直以来写东西是比较严肃的,甚少举例,这本质上是因为我认为举例子不重要,比较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才是核心啊。
不仅自己这么想,看到别人写书,大段大段的例子就不爽,感觉浪费了作者的篇幅。
现在想来大错特错。例子不是书中概念的点缀,它其实是印证你是否真切掌握了概念的一个验证。
之所以会有这番反省,是因为我看了最近上的一门课中讲到了“费曼学习法”。
费曼是如何学习的呢?
首先,概念要说人话。很多时候,概念并不难,故作玄虚居多。如果概念不说人话怎么办,你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其次拆分,把一个不懂的概念做拆分,然后在各个击破。
我很早就有这种感觉,那个时候学数学,我经常被绕的云里雾里,但是有一天,我静下心来拆解,我学习的高中物理,发现很多定理、公式其实都是起始于小学时候学习的一些概念。
而能否将一个概念用人话说出来不得不说其实也很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
另外一个要点就是举例子。很多时候,概念是通过例子去理解的,例子就是说人话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
当年,费曼跟数学博士们打赌时,数学博士们提出一个听起来很了不得的定理,大家都非常兴奋。觉得这下肯定难住费曼了。
费曼的应对方法,就是举实例。当他们告诉费曼这个定理的各项条件时,费曼便同时在脑子构思符合这些条件的具体情况。
当他们说到数学上的「集合」,费曼就想到一个球,两个不相容的集便是两个球。然后,视情况而定,这个定理有不同的条件,费曼脑子里的球,就对应地加上不同的情况,可以是不同的颜色、长出头发,或其他千奇百怪的状况。
最后,当数学系博士们提出自己的宝贝定理时,费曼只要把数学博士们说出的这个定理,和费曼自己脑子里构建出来的、长满头发的绿球对比一下,看看是否吻合,便能做出这个定理是否正确的判断。
靠费曼技巧,费曼能从外行的角度,判断数学博士们所提出的理论是否正确。靠费曼技巧,普通人,也能像费曼一样,判断他人和自己对知识是否是真懂,还是半懂不懂,或者不懂装懂,或者完全不懂。